6月2日,上海外滩。新娘正以浦东新区陆家嘴的楼宇群为背景拍摄婚纱照。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翻拍
原标题:浦东开发28年:从一片农田到“东方曼哈顿”
文|新京报记者贾世煜
本期地点:上海浦东新区,总第12期
5月30日中午,上海浦东大道141号,浦东开发陈列馆。
一群年轻人站成两排,笑着在陈列馆门前合影。
陈列馆前的墙上是一幅巨大的海报,身着灰色中山装的邓小平面带微笑,边上的配文写着“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这里曾是浦东开发办公室的所在地,见证了浦东开发的历史性时刻。141号也有着特殊的寓意:“浦东开发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个脚印。”
28年来,浦东一步一个脚印,从南浦大桥到浦东国际机场,再从金桥等四大功能区到上海自贸区,逐步完成了从一片农田到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历史变迁。
官方数据显示,浦东GDP从1990年时的6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9651.4亿元,占上海全市近三分之一,今年则有望进入万亿元俱乐部。打在浦东身上的“开放”烙印,让今天的它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最为闪亮的路标,也是全球瞩目的一个重要地标。
进城,“到上海去”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对外宣布。
当时,一位新华社记者写道:从这一天起,浦东这个在当时的地图上还没有标上地名的三角平原让世人瞩目。
浦东陈列馆展出的老照片显示,四十年前,从浦西望向浦东,那里还是低矮的房子和阡陌农田。
今年36岁的叶浩,在浦东一家私企工作。他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从小在上海县三林乡长大。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光景,叶浩笑着抬高声调,“那时浦东人去趟浦西就是进城,叫‘到上海去’。”
对于儿时的叶浩来说,进城玩是最欢脱的时光。他记得,当时从浦东到浦西,需要坐轮渡才能过去。而从三林乡去城里,往返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
进城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叶浩通常早晨6点爬起床,和大他几岁的表哥骑着自行车,大约需要20分钟的路程,就到了一个叫“恒大桥”的公交站点。花上1毛钱,把自行车寄存起来。
再坐将近1小时的公交车,就到了周家渡轮渡站。
叶浩记得,那时坐轮渡的人像一条洪流,看见船过来就一窝蜂地向上涌。他通常喜欢挤到船头,任凭江中激起的浪花打到自己的身上。风迎面吹来,海鸥从身边飞过,船摇摇晃晃的。
下了船,又要再坐公交。大概是1个小时的光景,才能到离外滩很近的河南中路。下车后再走上20分钟,就到了目的地外滩。
叶浩说,那时他和表哥先要到外滩逛一圈,再去附近的书店里看书。等到了中午的时候,一人花两块钱吃上一碗素鸡面,开心得不得了。
浦东开发带来的变化,润雨无声地改变着浦东人的生活。
媒体报道,自1991年起,上海以平均两年一座跨江大桥的速度,相继建造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奉浦大桥、徐浦大桥,直到2003年建成通车的卢浦大桥,彻底将浦东浦西连在一起。
叶浩“进城”的路也越来越短。1996年左右,从浦东到浦西有了直达的公交车。
而现在,叶浩从家开车到浦西,“不堵车的话20多分钟就到人民广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