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的机器人“海海”。章文摄 光明图片
剪纸人李文玲在传统文化展示台展示作品。章文摄 光明图片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正待拉开帷幕,峰会新闻中心自6日启用后,随处可见中外记者忙碌的身影。
新闻中心是一座阶梯式设计的建筑,宛如“冰山之角”屹立于青岛市东海东路的观景大道上。它由海尔全球模式创新中心临时改成,占地约3.5万平方米,媒体工作区面积1.05万平方米,14个功能区域井然有序。公共工作区600个工位任由文字记者挑选,其中200个工位配有可联网台式电脑,包含中、英、俄三种语言系统。演播室先进的摄录、声光设备可以保障广播电视记者采编播工作的完成。场馆内无缝隙覆盖的高速网络,可为使用移动客户端的记者们带来高效便捷的参与体验。在这里工作一天后,记者对新闻中心有了以下这番感受。
新闻中心很有科技感。一进中心,智能迎宾机器人“六六”已经热情迎候。“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个聪明的小家伙唱起迎宾歌曲,活跃地与记者们交流互动。“我们公司制造的这台机器人,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向人们提供咨询服务。那边它的机器人小伙伴‘海海’和‘圆圆’分别负责巡逻与传送物品。”青岛克路德机器人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张学浩自豪地说。人脸识别技术也给记者们带来了便利,“这项技术,能使储物柜自动打开或关闭。”志愿者一边解释,一边做起现场示范,让现场的记者们倍感新奇。
新闻中心很有文化感。记者在新闻中心能够感受到浓郁的齐鲁文化气息。“这个剪纸好美,难不难?”在新闻中心中庭文化展演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台俄罗斯籍工作人员安娜正在做中国剪纸视频直播,剪纸人李文玲边演示边与网友进行互动。这样的传统文化展示台还不止一处。更多的记者围拥在书籍展台,除了《人文山东》《魅力山东》外,更抢手的是一套包括中英文版、中俄文版《论语》《孙子兵法》《考工记》的“齐鲁文化精粹”书籍,放出多少就被取走多少。
新闻中心很有活力感。这里的362名志愿者都是从青岛当地高校中挑选出来的,他们被安排在每一个可能需要志愿服务的地方。志愿者李鹏飞告诉记者:“来新闻中心之前,我们进行了外交礼仪、英文听说、场馆知识学习等培训。能为这次重要的会议服务,我感到很光荣。”看着一张张青春洋溢、绽放热情的脸庞,记者不禁想到,青岛峰会将为上合组织注入的崭新活力,中外记者从这些志愿者身上也一定能够感受到。(本报记者 李晓 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