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鳍豚、江豚等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其主要任务是保护长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现存的国家一、二级水生珍稀动物。

长江中生活着两种鲸类动物——白鱀豚和长江江豚。其中,白鱀豚仅分布于长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长江江豚为全世界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江豚亚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

后者目前数量已不足1000头,前者面临功能性灭绝。

“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媒体记者走进安徽省铜陵市,探访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夹江上的“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

这是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鳍豚、江豚等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其主要任务是保护长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现存的国家一、二级水生珍稀动物。

图为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小岛,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就在这里。未来网谢深森摄

目前这里保护着11头长江江豚,其中一只是5月3日刚出生的小江豚,至今刚满两星期不久。

铜陵江段是长江淡水豚类栖息的黄金水域,1985年,在铜陵市大通镇建立了“安徽省铜陵白鱀豚养护场”,1987年,张西斌开始参与淡水豚保护工作。

谈起“白鱀豚”,张西斌言谈中至今难以释怀。目前白鱀豚已经是功能性灭绝,所谓“功能性灭绝”是怎么回事?张西斌解释,这其实是表示白鱀豚已经失去了继续繁殖下去的功能。“最近一次见到“长江女神”白鱀豚是在2007年,目前还存有白鱀豚,但是他们的群体不足25头,没有办法继续繁衍生存,已经进入了灭绝倒计时。从上一次发现白鱀豚,五十年间没有再次发现,那么,白鱀豚就会被宣布灭绝。”

正在讲解江豚保护知识的张西斌。

“非常遗憾!”张西斌再三感叹,他谈及之前曾三次捕捞白鱀豚但是均被逃脱。“如果那个时候我们能够捕获几只白鱀豚,也许现在情况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虽然没有成功拯救白鱀豚,但在2001年,保护区从长江捕获了4头江豚,两雌两雄,经过17年的繁育,目前保护区已经有11头江豚。

江豚为什么会遇此境地?张西斌从江豚自身和长江生态两方面进行了解释,首先,江豚是一种食性单一主要食用淡水鱼类,并且繁殖力低的哺乳动物,通常一胎一仔,妊娠期需要11个月,幼豚哺乳期为半年左右。其次,长江生态的恶化也是造成江豚成为濒危动物的原因之一。江豚很难适应长江生态的工业污染和人类的过度捕捞,而交通航运、非法渔具,更是造成了江豚的直接死亡。

白鱀豚进入了灭绝倒计时,为了不让长江江豚面临同样的境地,安徽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12月批准建立了“安徽省铜陵淡水豚省级自然保护区”,6年后,国务院正式批准为“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8年,陈燃来到这里。“把江豚保护起来,而且让它们生活的非常好,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陈燃专业学的是生物,硕士的时候是在黄山参与灵长类动物短尾猴的保护工作。从2008年到现在,虽然没有详细统计,但是陈燃大概估算了一下,他差不多见证了十几头小江豚的出生。

“但是,江豚存活其实比较困难,不是每一头江豚都能成功存活下来。”陈燃介绍,从保护区初次从长江内捕捞两雌两雄江豚进行保护和繁衍工作之后,17年的时间,保护区增长了7头江豚,这已经是令人振奋的现状了。

保护区内正在捕食的江豚们。

谈及5月3日刚出生的那头小江豚,陈燃开心的表示,“这头江豚宝宝的情况很好,它的妈妈已经生了三胎,都成功存活了。”

在保护区内,除了张西斌和陈燃,还有13位工作人员和为了弥补人手不足所请的合同工6位。

日常喂食11头江豚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据统计,护豚人每天需要喂食江豚4次,每次需要喂食近20斤鱼。除了人工投喂,在保护区每年还会投放2万多斤鱼苗,满足江豚的自然哺食。

张西斌表示,如果保护区内江豚数量达到二三十头时,会考虑将它们“放归自然”。当然从目前来看,或许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事实上,除了江豚,当天未来网记者还见到了一头特别的“白鱀豚”,它被关在玻璃箱里进行留存,在铜陵淡水豚保护区内,收蔵着一头白鱀豚的骨骼标本。

收藏与铜陵淡水豚保护区内的白鱀豚骨骼标本。未来网谢深森摄

张西斌解释,一位农民把受伤死掉的白鱀豚埋进了土里,等保护区的人得到消息赶过去,白鱀豚的身体已经开始腐烂了。最后只得挖出来保存为骨骼标本的形式。“长江女神”白鱀豚如今只能隔着玻璃,与它的骨骼标本近距离接触。

幸好,江豚目前还不必如此。而在将来,随着长江生态的转变和江豚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终有一天,江豚能够在长江流域健康生存,与人类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