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记者探访汶川,从成都出发,一路向北,一路感动。感动于当年震区的乡亲们身上涌动的感恩情怀,感动于他们身上焕发出奔涌向上的力量,感动于震区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勇气,感动于地震灾区从震后重建发展到如今的繁荣兴盛。十张对比图带你走进震后十年震区群众重建的家园。

北川新县城(上图)和老县城地震遗址(下图)。(拼版照片)

上图:2018年5月6日,参加“奋进·巨变·展望”探访汶川地震十周年网络主题活动的媒体采访团来到绵阳市北川县。地震后的新县城迁址重建,建在开阔的地带,道路宽敞而笔直,道路两旁栽满鲜花和绿树,居住区不远处是成片的绿地与草坪,5月的北川充满生机盎然的气息。这是北川新县城航拍图。(秦飞摄于2018年5月6日)

下图:2018年5月5日下午,参加“奋进·巨变·展望”探访汶川地震十周年网络主题活动的媒体采访团来到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在该遗址的中央祭奠园区,来自中央新闻网站、部分援建省(市)主要新闻网站,以及商业网站和四川省内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成员向汶川地震遇难同胞献花祭奠。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与室内场馆毗邻,是世界唯一整体原址原貌保护的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规划保护面积2.66平方公里,核心保护面积0.79平方公里。2012年7月,被四川省政府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航拍图。(秦飞摄于2018年5月5日)

绵竹市汉旺镇新城(上图)与震后的汉旺镇(下图)。(拼版照片)

上图:距离地震遗址向南3公里的地方,由江苏省无锡市援建的汉旺新城拔地而起,2万多汉旺市民搬进了新居。新城地处绵竹市西北方向,距绵竹市区13公里。(资料图)

下图:2008年5月16日,人民解放军在绵竹市汉旺镇进行救援。(王达军摄影 资料图)

如今的映秀镇风貌(上图)和震后的映秀镇(下图)。(拼版照片)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是“5·12”特大地震震中所在地,地震给映秀镇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上图:如今的映秀镇风貌(薛玉斌摄于2018年4月25日)。目前,乡村旅游是映秀镇经济发展的一条新路,从事餐饮、旅游接待的群众越来越多。现在的映秀镇还是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人们通过到映秀走访游历,了解十年前抗震救灾的历史。

下图:震后的映秀镇。(吴传明摄影 资料图)

如今的什邡市红白镇(上图)和震后的红白镇(下图)。(拼版照片)

什邡市红白镇,这个曾经的矿业小镇,现在已在龙门山脉原址上重建为一座旅游小镇。

上图:如今的什邡市红白镇(薛玉斌摄于2018年5月7日)。地震发生后,北京与什邡确定对口援建关系,在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发展等领域展开长期合作。10年后的今天,小城什邡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民生保障能力比震前飞跃提升。

下图:受到大地震重创的什邡市红白镇满目疮痍。(莫定有摄影 资料图)

众志成城,托举生命(左图)和如今被绿色覆盖的陡坡(右图)。(拼版照片)

左图:2008年5月13日16时左右,急赴彭州市龙门山镇银厂沟展开紧急搜救的原成都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师官兵在东林寺废墟中营救出一名重伤员。当天下着瓢泼大雨,傍晚,当伤员转移至距白水河大桥约500米处时,由于山体严重滑坡,公路被掩埋,一个高约40米,约60度的陡坡成为转移伤员的唯一通道。陡坡经过一天一夜的雨水浸泡,泥泞难行,几百名官兵搭成“人梯”,组成了一条生命通道,举着双手传递担架,战士们冒着余震的危险,轮流托举着被固定在简易担架上的王立兰,直至其平安脱险。这个经典瞬间被军事摄影家刘应华定格下来,命名为《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

右图:彭州市龙门山镇银厂沟托举生命之地的陡坡,如今长满了生命力旺盛的杂草,当年这里曾经上演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爱心大接力。(易开红摄于2018年4月11日)

北川中学地震遗址(上图)与震后的北川中学(下图)。(拼版照片)

北川中学是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唯一的单设高级中学。该校创建于1944年,原名“北川县立初级中学”,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的教学楼瞬间倾倒或是被掩埋,美丽的校园,朗朗的读书声顷刻间化为永恒的记忆,只剩下一个篮球场架子和那面仍然迎风飘扬的国旗。位于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中央祭奠园区西侧的北川中学也成为该遗址的一部分。

上图:北川中学地震遗址。(中国军网记者孙智英摄于2018年5月5日)

下图:2008年“5·12”汶川特大震后的北川中学。(王建军摄影 资料图)

剑门关高级中学(上图)和帐篷学校(下图)。(拼版照片)

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高级中学因剑阁县城搬迁而诞生,又因为震后重建而发展壮大。“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学校原来的校舍严重受损,学生们先后在帐篷和板房里上课,在2008年9月陆续进入重建的教学楼上课。据学校副校长、高三1班班主任李映伦说,2008年汶川地震时,学生人数有600多人,十年后的今天,学生人数有3700多人,学生人数涨了五倍,学生生源也从剑门关镇辐射至广元市、剑阁县城、广元朝天区、青川县等地。

经过黑龙江省的对口援建和灾后重建,学校总面积达到25000平方米,一跃成为全县占地面积最大的学校。随着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科技楼、标准化运动场等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类设施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上图:经过黑龙江省的对口援建和灾后重建,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高级中学总面积达到25000平方米,一跃成为全县占地面积最大的学校。(秦飞摄于2018年5月7日)

下图:“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学生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上课一个多月,以备战高考(资料图)。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上图)和震后大熊猫转移(下图)。(拼版照片)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为灾后重建项目,占地面积150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9844.51平方米,由香港特区政府援建,是集大熊猫饲养、繁育、研究以及公众教育和高端科学观察为一体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基地。目前,神树坪基地的“熊猫人”正稳步推进今年的大熊猫繁育工作,今年神树坪基地将迎来更多熊猫宝宝的诞生。2015年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这里挂牌,2016年,这里迎来第一批游客。2017年,卧龙神树坪基地正式承担起保护研究中心大熊猫繁育职能,19只熊猫宝宝在这里出生。

上图:2018年4月19日,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4只幼年熊猫结束甜美的午觉,进入幸福的吃奶时间。在这4只幼年熊猫中,就有经历过“5·12”汶川大地震的熊猫的后代。它们在这个由香港特区政府援建的崭新基地里开始了幸福新生活。(刘佩佩 摄影)

下图:工作人员怀抱地震受灾大熊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邓少平摄影 资料图)

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恢复重建陈列室外景(上图)和村民灾后重建(下图)。(拼版照片)

黄坪乡枣树村位于青川县城南部10公里处,城市公交直达本村,交通便利。“独臂英雄”石光武是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2008年7月,石光武带领全家冒着频发的余震开始重建,成为全村最先动手重建房屋的农户。建房过程中,石光武喊出励志口号“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与另一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同被称为灾区最打动人心的两幅标语。

上图:“5·12”汶川地震枣树村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室外面,有“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标语,旁边是当地村民立起的感恩碑。(中国军网记者孙智英摄于2018年5月8日)

下图:“5·12”汶川地震过后,黄坪乡枣树村村民不等不靠,互帮互助,在断壁残垣上重建新家园。(“5.12”汶川地震枣树村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室资料图)

如今四川省内的高铁(上图)和地震时损毁的铁路(下图)。(拼版照片)

地震给铁路带来了伤害,但也赋予其灾害面前坚挺脊梁的责任。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灾后重建,铁路始终发挥着交通大动脉的作用,从救灾物资的运输到地震伤员的向外运送,再到灾后首个重大工程成灌铁路的开工,铁路的身影无处不在。

上图:如今四川省内的高铁(资料图)。十年来,从投身抗震救灾到助力灾区恢复生产、经济腾飞,铁路在整个四川省灾后重建的恢宏篇章中挥下了遒劲有力的一笔。

下图:地震损毁的铁路。(蔡显勇摄影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