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爷爷奶奶和安康家园园长胡源忠的眼里,小恒都是个爱笑、听话的女孩。
小恒的名字是父亲取的。十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夺去了小恒父母的生命。当时不满8岁的小恒,被接到安康家园,在山东日照的安康家园生活了一年后,和其他671名震后孤困孩子一起,回到了成都双流的安康家园。
安康家园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日照钢铁集团共同发起设立。项目自2008年5月诞生以来,历经北京、日照的安康家园和成都双流的安康家园两个阶段,已走过10年历程,第一时间转移安置712名孤困儿童,其中有一部分后来又陆陆续续找到了父母,最终接收救助672名。
目前,仍在安康家园生活学习的孩子还有48人。其中,小恒和其他19名孩子在棠湖中学读高中。
小恒的老家在四川绵阳安州区高川乡泉水村,离安州区城区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家里有73岁的爷爷和71岁的奶奶,还有一个小她7岁的弟弟。
爷爷奶奶说,小恒一直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她回来就做作业,然后帮家里做饭、洗衣服。力所能及的家务,她都去干。”
小恒高三学业重,回安康家园和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比过去少了很多。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回家看望爷爷奶奶。
身在学校的小恒也时常记挂着两位老人,最担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平日里,爷爷奶奶有个头疼脑热,小恒都会上网查资料,提醒他们饮食上需要注意些什么。寒暑假在家时,小恒经常给爷爷奶奶按摩双腿。
说到弟弟,小恒的口气俨然像半个家长:“爷爷奶奶还是比较宠他。他现在还不太懂事,比较贪玩,得多加管教。”
对于生活了10年的安康家园,小恒说:“这里就像是第二个家。”家有“严父”,也有“慈母”。
对于园长胡源忠,小恒用“严肃、幽默”来形容这位“爸爸”。曾有过多年军旅生涯的胡源忠,平日在安康家园里以管教严格著称。“但是在私下里,我们可以很亲近地和他开玩笑。”
慈母这一角色,就由家园里的“安康妈妈”来完成。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有好几位“安康妈妈”照顾过小恒。在她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肖妈妈。
那时小恒还在上小学。“寒暑假时,肖妈妈会把我们带到自己家里去住。她有一个儿子,我们都喊他哥哥,大家总在一起玩。”如今,肖妈妈已经退休。
让小恒最难忘的,是过生日时,“安康妈妈”们会买来蛋糕一起庆祝。“在我过生日的时候,同学会为我送上一句句温暖的祝福;在我生病的时候,阿姨会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小恒现在读高三,即将迎来高考。面对这场人生大考,她说自己压力很大,希望能考到绵阳本地的大学。“因为离家近,有归属感。不过能够考出去,当然更好。”
小恒曾经的理想是当医生,“可能是受到从前经历的影响”。但她现在觉得,文科生当医生不太现实。“我觉得学传媒不错。”
爷爷对小恒学什么专业并没有特别的要求,让她自己自由选择,只是希望她未来工作后能够回报社会。
胡源忠则希望小恒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对小恒说:“不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不管学什么,我觉得你应该考出去。回家机会有的是,但出去的机会可就不一定了。尤其弟弟长大后,你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更不能说走就能走。”
胡源忠说:“咱们的孩子从家园出去以后,更多的是独自面对。其他孩子出门摔跟头,家里还是有父母在做后盾。我常跟孩子们说,你们有这么多兄弟姐妹,这么好的‘安康妈妈’,还有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日照钢铁集团,这是你们的温暖港湾。”
双流安康家园已先后有624名孩子高中毕业,或步入大学,或通过就业自食其力。其中,282人考上大学,342人职高毕业后就业或参军。(文/陈维松 摄/雷声 陈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