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军建设的迅速发展,美国战略学界对中国海军的关注明显升温,其研究不断深入。一些美国学者不仅是单纯从军事对抗的角度看待中国海军,还试图从大国兴衰周期及国际关系格局分析中国海军发展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其中,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麦科伊的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在回顾美国建立“大国海军”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海军近年来的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其观点摆脱了常见的武器装备层面对比,着重于中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全球影响,特别是对美国“全球帝国”地位的影响,这体现了美国学界战略史研究者的某种思考角度。

在此,参考消息网特编译其文章主要内容,以供读者参考。该文原文刊发于《亚洲时报》网站,原题《中国和美国是如何产生新的大国海军竞争的》。译文如下:

一种大国竞争一直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悄悄进行。美中两国的海军正在调整军舰的部署,建立海军基地,就好像它们是地缘政治棋盘上的诸多棋子。

▲《亚洲时报》网站报道截图

太平洋如何成为美国全球战略支柱

随着美国在19世纪90年代大力发展海军,进而崛起为全球大国,时任海军战争学院院长的马汉指出,华盛顿必须建立一支战斗舰队,并夺取能够控制附近航道的岛屿堡垒,特别是在太平洋地区。由于部分受到马汉学说的影响,乔治·杜威海军上将的舰队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中打垮了西班牙舰队,夺取了菲律宾群岛的重要港口——马尼拉湾。

然而,到了1905年,日本在对马海峡对俄罗斯第二太平洋舰队所取得的惊人胜利突然让美国人意识到,美国当时拥有的从巴拿马延伸至菲律宾的绵长基地链条,具有其相应的脆弱性。

▲这幅画描绘了马尼拉湾海战的部分情景。(维基百科)

在日本帝国海军的压力下,华盛顿不久就放弃了在西太平洋的大量海军驻军计划。不到一年以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就撤走了美国驻该地区的最后一艘战列舰,然后授权建造一个新的“太平洋堡垒”——不是在遥远的马尼拉湾,而是在夏威夷的珍珠港。他坚持认为:“菲律宾构成我们唯一致命的弱点。”

一战结束后,凡尔赛条约将西太平洋上的密克罗尼西亚交给日本,这使得从珍珠港向马尼拉湾派遣任何舰队在战时变得极为困难,且导致菲律宾实际上无法防御。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1941年中期,美国战争部长亨利·史汀生认为,B-17“飞行堡垒”远程轰炸机才是能够对抗日本海军控制西太平洋的神奇武器,于是他调动了35架这种新型飞机,派往马尼拉。

然而,史汀生的战略只是一种帝国幻想,这使得这些飞机当中的大多数注定于战争初期就在太平洋上遭到日本战斗机摧毁,并造成麦克阿瑟将军的陆军惨败于菲律宾。

▲B-17远程轰炸机(维基百科)

二战之后,美国占领日本,由此获得从该国北部三泽空军基地延伸至西部佐世保海军基地的一百多处军事设施。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冲绳岛有32处正在使用的美国基地设施,占该岛总面积的大约20%。

然而,正是在“二战”期间,轰炸机的航程延长了两倍,所以美国战争部于1943年决定,战后防务需要在菲律宾保留前沿基地。这种野心于1947年得到全面实现——这个新独立的共和国接受军事基地协议,授予美国对23处军事设施,包括第七舰队未来基地苏比克湾和马尼拉附近的克拉克空军基地的99年租约。

▲苏比克湾海军基地(维基百科)

20世纪50年代初,亚洲爆发冷战时,华盛顿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缔结了共同防御协定,使得太平洋沿岸地区成为美国在战略上主宰欧亚大陆的东方根基。到1955年,位于日本和菲律宾的早期飞地已经被融入到450处海外基地组成的全球网络之中。建立这些基地的主要目的是遏制将欧亚大陆一分为二的东方阵营。

在研究600年来欧亚大陆各个帝国的兴衰之后,牛津大学历史学家约翰·达尔文得出结论说,华盛顿通过成为“在欧亚大陆两端”控制战略枢纽的首个国家——在西面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联盟,在东面通过四个共同安全条约,才得以建立“空前规模”的庞大帝国。

此外,在冷战后期几十年里,美国海军完成了对欧亚大陆的包围,于1971年接管了英国在巴林的旧基地,后来又在迭戈加西亚岛斥资数十亿美元建立了位于印度洋核心地带的基地。

▲资料图片:1985年12月,美军“萨拉托加”号航母造访迭戈加西亚岛并停泊在港内,成为该岛历史上第一次有航母停靠的纪录。(维基百科)

在这些遍布欧亚大陆的众多基地中,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基地在冷战期间及其前后尤其具有战略重要性。作为保卫一个大陆(北美洲)和控制另一个大陆(亚洲)之间的地缘政治支点,太平洋沿岸地区一直是华盛顿为拓展和保持全球实力所做出的努力重点。

冷战结束后,华盛顿的精英们沉醉于自己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领导人的角色。但地缘政治大师、前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警告说,只有在欧亚大陆东端不以可能会使“美国被从沿海基地驱逐出去”的方式实现统一的前提下,美国才能维护自己的全球实力。他以某种先见性断言,否则,“美国的潜在对手就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现。”

事实上,这些“离岸基地”的弱化已经于1991年开始。正是在这一年,苏联解体,菲律宾拒绝延长美国第七舰队在苏比克湾基地的租约。

▲停靠在苏比克湾水域的一艘小渔船(《纽约时报》)

当美国海军拖船将苏比克湾的浮式干船坞(用于舰艇维护——编者注)拖回珍珠港时,菲律宾开始承担本国防务的全部责任。但实际上,菲律宾并未将更多资金投入空军或海军建设。

同时,美国海军自身也在衰落,其水面战舰和攻击型潜艇数量从1990年到1996年减少了40%。在此后的二十年里,海军的太平洋存在进一步削弱,因为其部署重点转移至中东,再加上海军总体规模又缩小了20%(减少至仅有271艘军舰)。在范围不断扩大的部署压力下,船员人力出现紧张,使第七舰队无法应对中国的挑战。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