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蛟龙号”关键构件及重要设备的打造,到“天宫”和“神舟”某设备框架的研发,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25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服务支撑着国家重大高新项目,也促使其所属企业和相关产业向高新技术转型,研究所总收入10年增长30多倍。

河南洛阳是重工业基地,让洛阳“重工”升级为洛阳“高工”,是洛阳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重头戏。洛阳生产的高科技产品助力首艘国产航母入水、力推“天舟一号”升空……“洛阳创新”亮点频现,是洛阳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取得的硕果。

创新主体培育拿出实招。《洛阳市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办法》的出台,为实现创新主体倍增提供有力抓手。洛阳还将建立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库,遴选100家以上成长性好、创新优势明显的企业入库培育,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撑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体系。

“这个机器人不仅能防爆、消防、灭火,还能侦察!”来自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特种机器人,成为市场“宠儿”。作为首批省级创新龙头企业,中信重工高起点进军机器人产业,致力于特种机器人的开发应用,打造国内最大的特种机器人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因“重”而名、向“新”而生、登“高”更强,中航光电等8家企业跻身首批省级创新龙头企业行列,数量居河南首位。2017年,洛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82.8亿元,同比增长8.7%,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2.9亿元,同比增长11.7%。

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发力。2017年,洛阳相继出台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实施办法(试行)、加快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大幅提高对新获批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奖励资金额度,配套完善众创孵化载体建设奖励扶持政策,2017年新增创新平台数量是2016年的3倍,国家、省、市三级创新平台载体梯次建设格局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