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新招频出,精细打造生态产品

政府抓落实、企业守规矩、群众乐参与,助力解决突出问题

治理难,管理更难。常有人问,湖州何以创造并保持了这样优美的环境?在湖州采访,深刻感受到湖州环境精细管理、机制创新带来的新气象、新成果。

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整洁、安静,漫步村路,一幢幢漂亮的居民别墅门前,蓝绿两色分类垃圾桶非常醒目。

在村里的生活垃圾资源利用站,保洁员韩来根正忙着把收运来的垃圾进一步细致分类。“一天按时收两次,大部分村民把垃圾都分得挺好。”老韩笑着说自己是落实“一把扫帚扫到底”制度最前沿的人。

2009年,德清开始实施全县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工程,一度遭遇烦恼: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达到100%,可环境卫生怎么总是有死角,城乡面貌怎么就美不起来呢?分析原因,标准不明、权责交叉、条块分割是症结,要解决问题,必须从机制上创新。

德清人大胆探索,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新模式。“将全县范围内环卫保洁、垃圾清运、绿化养护等工作,全部委托给一个责任主体统一管理,形成垃圾集中处理、绿化标准作业、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这就是我们的‘一把扫帚扫到底’制度。”县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陈晓勇告诉记者,这种模式自2014年实施以来,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大变样。

“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湖州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治理体制、运行机制、科技支撑的创新,着力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湖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生态文明办主任倪跃田说。

抓环保,监管触角伸入乡村。全市推进镇村两级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设立村和社区的网格专管员,专业园区引进第三方监管,对辖区内重点污染源实施“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的监管。

抓环保,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污染责任保险、企业信用评价、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企业行为;同时开展第二轮排污权有偿使用,规范富余排污权的回购、出让机制,激励治污排头兵将富余的污染总量指标变成企业经济效益。

抓环保,执法形成有效震慑。在全省率先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公检法部门驻市、县区环保局联络室全覆盖,市、县区两级法院全部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例,环境执法形成合力。建立与周边地区边界执法协作机制,加强与监察委协作,探索推行环境违法党纪政纪挂钩问责机制。2013年以来,全市环保系统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304件,个案平均处罚金额从2013年的4.48万元上升到2017年的6.26万元。

这些举措,使企业从心底里认识到节能环保的投入不能少,污染环境的钱不能赚,环保法律法规的高压线不能碰!

抓环保,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今年市里计划专门列支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培育20家民间环保公益组织。正在拟定有关固废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鼓励群众举报投诉身边的环境问题。

一系列举措,使环境管理更加精细,人民群众关注的环境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城乡环境持续优化美化,生态产品产出更多更好。

“环境好了,游人来了,我在榉树村开了超市,生意好得不得了!”长兴县太湖边的居民钦福寿笑眯眯地说。

涵养自觉保护氛围,厚植生态文明沃土

增强干部群众环保意识,传承生态文化,扩大社会认同感

“大家可自觉了,市区极少有违法的,乡镇更是主动执行。”记者在湖州城乡采访期间,谈起今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事儿,干部群众津津乐道。

“虽然我们湖州的法规明确禁炮只在城区实施,但看到镇政府的号召,大家特别主动,都不再放了。而且有人提议把买花炮的钱捐出去,村里一下子就捐了几十万元。”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村民章修文是位茶商,春节期间,他把近两万元花炮钱捐给了当地红十字会。跟记者聊天,他不断地强调,大家的钱是靠好环境种出好茶叶换来的,无论是谁,都会自觉地爱护这个环境。

“以前进村说拆迁改造,碰了村民一棵菜,他们也缠着政府要补偿,如今美丽乡村建设有了成效,村民都争着爱美护绿,地上哪怕有片纸,都有人自觉捡起来。”安吉县农办副主任任强军说。

“自觉、自发、自愿”,是湖州人由衷热爱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这样的保护意识和行动,源自这个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多年生态文化涵养。

2015年,市政府决定把每年8月15日设为“湖州生态文明日”。这几年,湖州联合中科院成立了中国生态文明研究院,成立了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组织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生态细胞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参与度。

2014年发布了《湖州市民生态文明公约》,192字的公约,其实就是市民爱家园、促和谐的行动指南,湖州人在生产生活中主动践行。

安吉县有一支西苕溪护水队,队员都曾是矿产企业的职工,以前主要负责当地运砂船的收费。采砂作业全面禁止后,他们主动调查沿岸企业偷排情况,宣传保护水环境,成了当地环境保护的民间生力军。

如今,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环保志愿者行列。2016年底,湖州绿色环保协会正式挂牌成立,半年就招募志愿者2.5万名。

“今天我环保了吗?”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提问,它的背后是湖州市环保局倡议市民“日省吾身”的活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当下做起,为共建美丽湖州、共享生态家园而努力。活动得到40多个单位的积极响应,在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有条件的单位向公众开放环境治理设施。

各县区涵养生态文化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南浔设立企业河长,党员群众自愿担任小微水体河长、塘主;吴兴探索实施“碳普惠”制,引导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落实“碳交易”;安吉的孩子,上学第一课就学水土保护,教育部门将《生态文明地方课程》作为有10个课时的必修课……这些贴近百姓的活动,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池中养鱼、池埂种桑、以桑养蚕、蚕沙饲鱼、塘泥肥桑,古老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凝聚着祖先的生态智慧,如今在湖州重获新生。被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的钱山漾文化遗址,吸引人们寻找生态文化之根。溇港圩田、茶文化、竹文化等传统地域生态文化,安吉生态博物馆群、德清生态文化道德馆、“善琏湖笔”“长兴百叶龙”“新市蚕花庙会”等特色生态文化创意品牌,不仅滋养当地群众,也让外来客人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述说了今天的来之不易;祥和余村,诠释了新世纪的真谛。”走进余村,听着村歌,这两句歌词耐人寻味。它说的不仅是余村,也是整个湖州。

历史悠久的湖州,秉承古老的生态文化传统,成为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样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