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身材,黝黑的皮肤,说话声音响亮,这是崔鹏惠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他出生于1960年,刚接触南极时,就已接近不惑之年。他一直笑称自己是“半路出家”,然而,就是这位“半路出家”的“南极人”,却创造了我国南极内陆考察的纪录。
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登月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南极内陆考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从中山站到昆仑站,要穿越近1300公里的白色“瀚海”,克服高寒缺氧等极端环境带来的困难,完成高强度的科考任务和建设任务。崔鹏惠的南极人生写满了传奇,他带领着18个来自全国各地15个单位、横跨60、70、80、90四个年代的队员负责起南极科考的后勤保障工作。每次登陆南极,一呆少则5个月,多则17个月,他用极致浪漫的情怀,带领着队员在南极越冬、度夏,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任务。
1998年的秋天,崔鹏惠第一次与“南极”相遇。他所在的青海工程机械厂生产的推土机即将被运往南极,单位需要派出技术工人随行。“当时也不懂啥是极地考察,单位派我去做机械师,我就去了。坐了近一个月的船,才到了南极。第一次坐这么久的船,海上风浪又大,一直晕船,太难受了!不过现在我已经完全适应了,在船上吃喝完全不受影响。船上生活很丰富,中途会停下来补给一次。”1998年的南极之行,崔鹏惠跟着一个10人的团队,开着雪地车在冰天雪地里走了1106公里,沿路留下500多个由竹竿和金属罐组成的标志杆,为南极科考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安全路径,实现了当时中国南极科考史上一大突破。
“第一次去完南极回国之后,我就想着那里实在是太苦太累了,我再也不去了。可是到了2004年,接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电话,我不好意思拒绝,就第二次去了南极。后来很自然就有了第三次、第四次,我就这样和南极结下了不解之缘。”2008年,崔鹏惠离开工作了30年的原单位,正式加入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至今。“我还参与了昆仑站和泰山站的选址、建站,我觉得既骄傲又满足!”说起自己的南极科考经历,崔鹏惠很是自豪。
第25次南极考察活动时,崔鹏惠作为内陆冰盖科考的老前辈,第4次踏上了神奇的南极。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历次考察中任务最重、搭载人数最多、装卸物资量最大的一次。这次南极科考的主要任务是在冰穹建设昆仑站,整个科考队由22人、11辆车、44个雪橇组成,并担负570吨物资和设备的运输任务。在从中山站到冰穹A近1300公里的战线上,他们经历了令人头疼的软雪带、深不可测的冰裂隙,3辆车分别在7公里、280公里和590公里处抛锚。时任首席机械师的崔鹏惠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再有一辆车出现问题,就意味着整个科考活动要就此中断。为了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崔鹏惠一边和队友们转移物资,一边精心维护剩余的车辆,经过19天的奋战,终于在今年1月6日顺利抵达冰盖最高点,并通过中转方式将所有物资和设备全部运抵目的地。
到达冰穹A的第二天,崔鹏惠和队友们就投入到昆仑站建设之中,他们克服内陆冰盖高寒缺氧与强紫外线辐射环境下的冻伤、高原反应、体能下降等严峻考验,凭着在国内反复组装练就的过硬技术,利用15天时间,成功解决了冰盖高原软雪基础和极端低温的施工难题,终于完成了昆仑站主体建筑工程施工。那一天,这位铁骨汉子再次流下激动的泪水,在他的眼中,昆仑站就像他的亲人,历时11年,从“寻亲”“相亲”到“完婚”,终于将最亲的“亲人”——昆仑站安置在了神奇的南极之巅。崔鹏惠和队友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我国乃至世界南极科学考察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为有经验,崔鹏惠对第一次进内陆冰盖的队员格外照顾。第28次南极科考昆仑站队队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首次进入内陆冰盖。行车过程中,崔鹏惠总开着一辆雪地车“殿后”。他要确保所有队员都已安全上车,才能放心出发。遇到恶劣天气,他用自己的经历宽慰新队员不要害怕。内陆与世隔绝的生活,容易使人的情绪发生波动,老崔给新队员支招说,把头脑“放空”,全身心放在工作上,“时间就会过得快一些”。
第34次南极考察越冬预选队员冬训时,崔鹏惠担任冬训教练员,“艺精则胆壮,胆壮则人强。”崔鹏惠在总结当天训练时说,虽然学会了技术动作,但大家还需在提高自救能力上下功夫。“在近似南极环境下,队员们野外求生技能学得更快、训练效果更好。”通过冬训,队员们熟练掌握了各项野外科目的技巧,达到了预期目标,为下一步参加南极越冬考察奠定了坚实基础。
崔鹏惠不止一次表示,20年来,队员们的装备、科考的设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切都折射出“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南极科考站的硬件条件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以前的衣服很厚重,现在穿的已经十分轻薄,但是保暖效果很好。我们的南极站点的物资装备和很多国家相比,都是遥遥领先。”
十几个春节,陪伴在身边的不是家人,而是企鹅、海豹……这些年,崔鹏惠成了我国南极科考队队员中登上内陆冰穹A最高点次数最多的人。通往内陆的那条险象环生的道路,他已经很熟悉。有他在,队友心里就踏实了许多。“南极还有炫美的极光,极光的变化非常快,就像行云流水,还有各种绚丽的色彩。我们不断地在探索和建设这片土地,我未来想做的就是,把在南极看到的学到的,普及给更多的人,让他们感受到地球上最后这片净土的原始力量,也希望大家更好地保护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世界。”崔鹏惠说。(材料来源:扬子晚报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