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甘肃省西和县兴隆乡下庙村,一块块绿意葱茏的庄稼地中间,矗立着一座漂亮的现代化养殖场,银光闪闪的不锈钢大门顶部,“启腾养殖合作社”几个烫金大字映照着骄阳,格外醒目。一栋新建成的8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大棚,更让养殖场面貌焕然一新。它虽处于大山深处,却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它给合作社带来新希望,给下庙村100余户养殖户带来新期盼,更为合作社所帮扶带动的10户建档贫困户脱贫致富插上梦想的翅膀。

1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

这间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叫杨英童,今年35岁的她不仅自己致了富,还带着乡里人一起走向脱贫。很难想象十几年前她也曾是最最普通的一名农村妇女。2006年结婚后,杨英童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做过餐馆服务员也在工地帮过工,居无定所,吃了不少苦头,还留下老人和孩子独自留守在家中无人照料。

2008年,小两口返乡回家搞起了生猪养殖,但因经营规模小,缺乏养殖技术,夫妻俩虽然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效益不明显。2011年,杨英童本不富裕的家庭遭遇了雪上加霜,丈夫不幸因病去世了。当时,她上有年过七旬体弱多病的公公婆婆,下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给丈夫看病还欠下了债务,家里一下子就变成了贫困户。

痛苦过后,杨英童慢慢振作,决心把和丈夫一起搞起来的养殖业继续下去。她积极学习养猪技术,没有经验,就一遍又一遍地去向专业人员请教,不辞劳苦地到各地考察求教;缺乏技术,就积极参加县乡的相关培训,订阅相关报刊书籍学习掌握养殖要领,甚至自学成了一名兽医。经过她的努力和坚持,养殖场的大门没有就此关闭,养殖场正常运营并未为规模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杨英童的不幸遭遇也牵动着乡村两级干部的心。2013年,她家经村评议小组提名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此后,帮扶人员为她家制定养殖发展规划,联系技术人员提供养殖帮扶技术,在多方扶持下,杨英童逐渐从生活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一方面,她担负起赡养两位老人和抚养两个小孩的重担,另一方面,还在积极谋划发展出路,想办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家庭收入。

2014年,养殖场面临极大的考验,也是杨英童创业路上极大转折的一年。她经过深思熟虑,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联系了本村热爱生猪养殖的5户村民,带头成立了“启腾养殖合作社”,决定要走合作社加农户的发展路子,不能单打独斗,要和乡亲们一起努力,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政策好,我才有了今天

2015年是杨英童的养殖事业发生转折的一年,这年西和县被确定为全国妇联的帮扶县。在全国妇联、县妇联以及当地乡镇的帮助支持下,扩建了养殖场。2016年,杨英童和河南某大型养殖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在先期试养的基础上,一次进了700多头猪仔,开始了大规模的养殖。

同年,全国妇联深入启腾养殖专业合作社调研精准扶贫和妇女产业发展工作。考察结束后,大力肯定了杨英童的发展思路,并鼓励她艰苦创业的做法,调研组当时就决定把这间合作社设立成“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并投放了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在政策的支持下,杨英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她与兴隆乡下庙村的10户贫困户签订了脱贫发展协议,让他们可以参股得分红,也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得到劳务工资。他还积极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养殖新模式新技术,社员只需喂仔猪3-4个月就可以出栏,每头可获得200元的报酬,以此带动贫困的姐妹们一起发展。目前,合作社还免费培训有养殖需求的贫困户掌握养殖技术,增强贫困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让大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如今,杨英童的合作社成为“全国妇联定点帮扶示范基地”,由原来的100平米发展到现在的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场,年出栏1600多头,通过入股的方式带动周边贫困妇女27人,已出栏肉猪800余头,累计实现产值60余万元,利润28万元。

“是党的政策好,扶持和帮助我们这些艰难的创业者,我才有了今天,创业成功后,今后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杨英童最经常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