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没有空调和餐车的绿皮列车,从攀枝花开往四川大凉山深处,逢站必停。车厢里除了乘客,还经常载有家禽牲畜以及蔬菜木材农机具。

10余个小时,列车一路穿山越岭。

在当地群众眼中,这是一列扶贫列车,编号5634次,由攀枝花驶往普雄,途经凉山彝族自治州,全程353公里,26个站点,自1970年开通运营至今48年。据铁路总公司的数据,经过规划调整后,我国有81对这样的绿皮慢车,分布在一些偏远和贫困地区。在铁路运输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些保留的慢车发挥着独特的精准扶贫作用。

春节前夕,《工人日报》记者踏上开往大凉山的扶贫列车,见证山区彝族群众的脱贫故事。

“时间合适,又实惠!”

“慢点,别慌!看好自己的小孩!”2月8日14时27分,列车抵达冕宁车站,14节车厢,瞬间满满当当,20余名乘务员一边不断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一边车上车下扶人递货。

冕宁县城,对于列车沿线的山区群众而言,是重要的商品批发交易集散地,客货流量大。列车长阿西阿呷是土生土长的彝族人,已在列车上服务了23年之久。采访过程中,她成为记者与彝族乘客间的翻译。

50岁的马海伍呷登上车,带着儿媳妇一起把货物一件件安置好后,便与五六个亲戚围坐在一起说笑。马海伍呷家住尼波镇乡村,距离冕宁不到3小时车程,为了贴补家用做着小卖部生意,隔段日子便进城补一次货。当天清晨,她们早上7时从家里背着几十公斤土豆出发,乘坐最早一班普雄至攀枝花方向的列车抵达冕宁,卖完土豆采购好货物后,再坐返程车回家。

“来回十几元的路费,时间合适,又实惠!”马海伍呷感慨:“如果没有这列车,山里人连吃个盐巴都困难。”

在车上,像马海伍呷一样乘坐火车倒运商品的乘客有很多。在列车专门改造的5至11节大件行李车厢里,水果、蔬菜或用编织袋封装,或盛在背篓,布满了车厢。这里,不仅农机具配件被抬上了车,活鸡等家禽家畜也随处可见。阿西阿呷告诉记者,这列慢车沿线是大凉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由于交通相对落后、公路难通,这条铁路在百姓心中早已是交通生命线。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15时01分,列车准点抵达喜徳站。家住普雄的莫色达尔与丈夫早早等在专门安置家畜家禽等活物的货厢,以确保在极短的2分钟停靠时间里将新进的1100只鸡苗全部搬上车。按照每只鸡苗1元利润计算,如果销路好,此番进货又能为她带来千余元收益。这相当于当地许多农民一年的收入。

“上半年家禽,下半年家畜。”专门值守这列车厢的工作人员罗丽告诉记者,最多时,列车货厢运载了108头成猪。在彝族新年时,更是可以看到鸡鸭猪狗牛羊拥挤在一车的“盛况”。

“现在乘坐慢车的乘客,很多都可以称为‘生意人’。”阿西阿呷告诉记者,在最近的20余年里,越来越多的彝族群众通过慢车走出家门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办法寻找致富路,也有越来越多的山里百姓因此过上了好生活。

时光流转,小慢车走走停停,记录着深山百姓的奋斗岁月。

莫色达尔通过列车做鸡苗生意已有16年之久,从用背篓带着几只鸡赚零用钱,到现在批量进货养殖,在这列车上,她的致富故事时常被谈起。莫色达尔不仅是5个孩子的母亲,膝下还有5个孙子孙女。她自信地告诉记者,依靠小慢车做了这么多年生意,既为3个儿子修起了新房、购置了新车,同时也攒下了不错的家底。

讲到高兴处,莫色达尔眉飞色舞。记者不懂彝语的意思。列车长阿西阿呷笑着翻译:“归根结底8个字,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只要火车开,日子就充满希望;尽管火车慢,彝族百姓依然紧跟时代步伐,记者看到车上的乘客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52岁的依火达新购置了一部大屏手机,她告诉记者,这台千余元的新手机是她做一年水果生意攒下的,她希望通过网络了解更多外面的新鲜事。

相信“越来越好”

车厢里坐在货物上的小女孩依火阿英莫引起记者的注意。依火阿英莫来自列车沿线上的乐武乡,目前在喜德县就读小学四年级。

当天,她和妈妈各自背着一个装满废弃水瓶的编织袋走上列车,打算到城里的垃圾回收站卖些钱贴补家用。依火阿英莫告诉记者,未来她一定要走出去看更广阔的天地,但最终会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老师,让更多家乡的孩子学到知识。

成为一名老师——在跟车采访过程中,这是很多彝族孩子谈及未来职业时给出的答案。对此,阿西阿呷有着自己的理解。她告诉记者,列车途经的沿线大多为国家级贫困县,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孩子只有读书才能彻底走出贫穷的困境,当地群众对知识也愈加崇尚。

“人们采购的食品越来越丰富”“婚丧嫁娶时,彝族要把家里最值钱的饰品都穿在身上,以前难见金银,现下却是处处有金银……”列车走走停停,记者一路跟随阿西阿呷巡视车厢,聆听她讲述在列车上亲眼见证的变化。

17时42分,列车准点抵达终点站普雄镇。出站口“弘扬成昆精神 服务凉山经济”“欢迎乘坐5633/4次列车去赶集”的红色双语条幅映入眼帘。镇上主干道两旁,大型超市、手机专营店、电器商城应有尽有,正是这列小慢车运载而来的整车整车货物,支撑着记者眼前这群山背后的小镇繁荣。

2月9日7时40分,记者跟随最早一班小慢车踏上返程之路,阿西阿呷与她的20名班组成员早早便等候在自己的岗位上,沿途百姓从登上列车的一刻又开启了新一天的忙碌生活,热闹的列车集市再次呈现在记者眼前。返程当天,一路阳光明媚,兴致来临,阿西阿呷在列车上唱起歌来。她说,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是《越来越好》,她相信彝族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