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呼和浩特2月26日电 (记者陈沸宇、丁志军)“多亏前几个月的改造,外面再冷,屋里也暖和得很。”往年冬天,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建华街84岁的宫树蓂老人家里都只有18摄氏度,今年经过供暖管道改造和阳台封闭,室温一直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
不再受冷的,还有来自山西浑源的木工高万春。过去只能站在桥头揽活、风餐露宿,如今在玉泉区劳动服务市场温暖的大厅里就能搜到各种用工信息,还能在餐厅用餐,“有了家的感觉。”
呼和浩特的城建欠账不少,一些“疑难杂症”一直困扰群众生活:停水、停电、暖气不热、厕所难寻……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群众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2017年初,呼和浩特市四大班子先后深入老旧小区、施工现场、街边小店调研,通过座谈、问卷、暗访等多种形式,摸清问题所在及群众需求。2017年1月底,市委二次全会决定,用3年时间,打好主城区改造提升这场硬仗,大力开展“便民、畅行、增绿、水清、文明”行动,治理25项群众反映强烈的“疑难杂症”。
治理“疑难杂症”,先要补齐历史旧账。2017年,呼市投资7.8亿元,重点解决158个老旧小区的吃水、用电、取暖等问题。入冬前工程收官,受益居民达37万户100万人。不少老旧小区的道路、绿化、照明等配套设施都焕然一新,还实现专人管理。市里还成立物业管理局,随时受理解决涉及群众生活的问题。
治理“疑难杂症”,关键是让百姓过上新生活。2017年全市新建、改造、租赁公厕3085座,基本实现步行500米就有一个公厕;开通学生公交专线10条,打通微循环线路10条;全市3.5万余家餐饮企业实现“明厨亮灶”;233.4万余吨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完成视频监控联网,创造了累计308天无抢案的新纪录,刑事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
“治理‘疑难杂症’提升了民生水平,从思想深处端正了广大干部的执政理念,还倒逼出城市管理科学的体制和机制,把‘用绣花的功夫管理城市’的要求落在了实处。”呼和浩特市委主要领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