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3日,农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介绍情况。中国网 郭天虎 摄

中国网2月23日讯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在农业部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效果显现,受到农民欢迎,正成为地方政府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

“2016年轮作休耕试点面积616万亩,主要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湖南、贵州、云南、甘肃9个省(区)实施。2017年试点省份不变,试点面积1200万亩,”曾衍德介绍,“江苏等一些省份还自主开展轮作休耕试点,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良好态势。”

曾衍德表示,两年来,轮作休耕试点技术模式成熟适用,生态效应初现,主要体现为生产与生态相协调、适区与适种相一致。通过选择豆科、茄科、禾本科等养分利用互补、病虫发生规律不同的作物进行搭配,提高光温水利用效率,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吉林东部山区轮作大豆后,化肥使用量减少3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50%左右。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实现了“三增”,即作物产量增加、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经济效应初显。在轮作休耕带动下,两年全国调减籽粒玉米5000万亩,增加大豆1900多万亩,增加杂粮500多万亩;河北小麦冬季休耕后,将一年两熟夏玉米改为晚播春玉米或早夏播玉米,亩产提高10%以上。

“我们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对轮作休耕区域进行遥感监测,轮在哪里、休在哪里,轮了多少、休了多少,一扫就知、一目了然。”曾衍德补充道,轮作休耕试点的管理方式规范有效,监督手段初步建立。

“针对轮作休耕区土壤类型和集中连片情况,按照‘大片万亩、小片千亩’的原则,科学布置近800个土壤监测网点,定点跟踪耕地质量和肥力变化,为客观评估轮作休耕成效提供依据。”曾衍德指出,轮作休耕试点已实现了种植面积变化“天眼”察和耕地质量变化“地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