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安义农民龚得胜——
科学种椒红又火
本报记者 吴齐强 孙超
寒潮还没退,江西省安义县老庄主绿色农业基地的工人们在给大棚掀薄膜。基地负责人龚得胜解释说,这是为把土里的虫卵和病菌冻死……
赵恕堂是这个辣椒种植基地的创业“元老”,辣椒越种越好,工资也从2011年的一个月1000多元涨到现在的3000元。基地缺人手,赵恕堂老伴来帮忙,工资和赵恕堂一样。
工人收入为啥这么高?故事得从2011年说起。
那一年,看到山东等地蔬菜种植红红火火,一直在北方做边贸生意的龚得胜决定回家当农民。“我到南昌一看,外地的菜多,本地菜反而少。就想着,要能在附近搞个基地,成本更低菜更新鲜,保准能赚钱。”
龚得胜决定种土豆。第一年就大干快上,种了800亩。没想到潮湿天气导致病害暴发,土豆颗粒无收。
上百万打了水漂,龚得胜既震惊又害怕:“原来以为农业风险最低,现在看来根本不是!”
带着病苗,龚得胜找到省农科院的专家。专家毫不客气:“有钱没技术,不要玩现代农业!”
不甘心失败的龚得胜买来一堆农技书籍,边读边做笔记,放弃了不适合当地种植的土豆,改种辣椒。“每天盯着辣椒长,看一次记一次。只要发现有一株不对,就去搞研究。”龚得胜说。5年多下来,龚得胜的农业笔记记了几大本。一个农业门外汉,如今成了拥有3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的乡土专家。
“辣椒种子35度才能发芽,为了在冬天育苗抢上市时间,我自己想了土办法,给辣椒盖上被子,睡上电热毯,平时还吹暖风机。”龚得胜掀开育苗的塑料盒子,果然有一层电热毯。“虽然电费要花几十万,但如外购秧苗要花去几百万,这笔账值!”
2017年,龚得胜的辣椒基地每亩两季收获8000斤。“去年第一季育苗太晚,赶上了辣椒旺季,一斤只卖了一块五。第二季价格就能卖到3到4块钱,”龚得胜说,“留到春节前后,一斤至少卖7块。”
湖北京山贫困户张俊——
一年增收十余万
本报记者 范昊天
“别看这家伙现在小,6个月就能长成‘大块头’。”站在猪栏里,湖北荆门京山县石龙镇罗家桥村村民张俊抱起一只活蹦乱跳的猪崽,笑得合不拢嘴……
张俊曾是罗家桥村出了名的贫困户。“他有骨髓炎,严重的时候好多天下不了床。我呢,肠胃、颈椎也不好,俩人光医药费一年就得一万多。”张俊妻子张莲英说。
罗家桥村不是贫困村,但像张俊这样的贫困户还有27户。作为湖北唯一未通高铁的地级市,荆门“插花”贫困现象较普遍,2014年有近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这些年,政府在扶贫方面出了不少招:全市流转土地30.7万亩发展农业产业,带动近2万贫困户参与;推行扶贫资金股权化改革,吸纳扶贫资金近5000万元入股,1.3万户贫困户分红增收;加大小额扶贫信贷投放力度,建立风险补偿金7792万元,新增贷款2.92亿元。
“去年村里土地重新确权,我家5亩地全部流转给大户,一年收入1800多块。”让张俊两口子燃起希望的还有,去年8月,罗家桥村成立秸秆专业合作社,27户贫困户通过扶贫贷款入股,每户“年终分红”又能得1500元。“还有呢,村里实现‘一户一策’的精准扶贫。”
张俊的儿子张小龙说,他打工回来后就想扩大养猪规模,罗家桥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华听说后主动上门,为他争取到5万元扶贫贷款,并免费提供村集体空地搭建猪舍。“无息贷款,两年还清。2016年,我们买了11头母猪,算上原有的,总共20头。”张小龙介绍,2017年,这20头母猪一共生产了400多头小猪。“养猪纯收入大概11万。”
不止张俊一家。万国强流转土地40多亩种水稻,2017年全家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汤振春种10亩柑桔,人均纯收入近7000元……2017年,罗家桥村共有9户脱贫。
“变化多得很,”张小龙越说越兴奋,“过去家家户户喝井水,烧开后里面厚厚一层水垢,去年村里通了自来水,喝起来放心多了;过去村路坑坑洼洼,一到雨季运饲料的车进不来,猪场里的猪也拖不出去,去年新修了水泥路,骑摩托到猪场不到10分钟……”
福建漳州林下经济模式生态富民
“生态+”出六百万
本报记者 蒋升阳 钟自炜
冬日暖阳在一片荔枝林中投下斑驳树影,漳州龙海市九湖镇果农陈志鹏正在树下开心忙碌。
“前几年哪有这样的心情啊。”43岁的陈志鹏是土生土长的九湖镇院后村农民,以前市场竞争激烈,荔枝价格低到好年景一斤也才卖3元钱,“全家忙一年,收入不到3000块。”
说起来是地方名片、特色农业,一算账却入不敷出。由于经济价值不高,很多荔枝树一度无人管理,部分农户甚至萌生了砍树念头。
“现在不一样了,荔枝树都变成了摇钱树。”陈志鹏的底气,源于漳州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源于当地“生态+”的林下经济探索。
2010年7月,漳州着手规划建设荔枝海公园。曾经无人管理的荔枝林,渐渐成为市民乐享其中的生态公园。有土地没收益、有果树没收成的窘境怎么破?转型升级。
2016年,陈志鹏加入种植合作社,从零开始,学习在古荔枝树上种植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陈志鹏指点记者近距离观察,只见每棵荔枝树干的中段,被精心嫁接上了细条状的褐色植物,“这个就是铁皮石斛!”
合作社现有670棵古荔枝树,今年开始,铁皮石斛陆续进入产期。“我们采取的是仿野生工艺,质量好,价格高,一公斤最高卖到4000元。一棵荔枝树,平均能产1.5公斤至2.5公斤。仅卖石斛就快六百万!”陈志鹏越算越兴奋,“石斛花每公斤能卖到8000元,石斛叶茶每公斤三四百元。”
算算一年收入账,生态这“饭”吃得香。陈志鹏说,今年他们还要采取立体种植方式,在荔枝树下套种金线莲、草珊瑚等生长周期短的中药材品种,拓宽荔枝林的收入渠道。
广州黄埔区援建14个光伏扶贫电站
阳光变现美滋滋
本报记者 罗艾桦
正月初六,记者来到广东清远市阳山县小江镇小江村,蓝天之下,“广东省首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一行大字很是醒目……
“你们辛苦一下,赶紧按照当初的收益分配方案,把第二批分红发下去。”“这笔钱年前就已打到村里专门用来分红的农信社账户上了。2017年一般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每家分别有3000元、2000元、800元。”
对话的二人:一个是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严志明;一个是驻村扶贫干部唐庆文。
阳山县离广州260公里,“九山半水半分田”,许多农民辛勤耕作一辈子,依然难以翻越贫困线。2016年4月,广州市黄埔区派出一支有38名队员的扶贫队伍,进驻县里的8镇35个相对贫困村,对口帮扶3275户贫困户。广州黄埔区和阳山县多次组织调研、开会磋商,最终都看上了当地丰富的光热资源,把“光伏扶贫”确定为阳山县产业帮扶的主要手段。
2017年6月,经过6个月的艰苦奋战,投入2亿多元,黄埔区援建阳山县的14个光伏扶贫电站顺利通过专家验收,总装机容量达3.05万千瓦。截至2018年1月31日,已发电1600万度,一度电0.98元,收入1500余万元。“一年下来,每个贫困户平均分红,在3000元以上!”黄埔区驻阳山县精准扶贫工作组组长瞿桂宗说。
“我们决定每年至少留10万元给村集体,凡电站占用荒地一律计算租金,所有收入都用来发展公益事业和设置公益岗位。”严志明介绍说,除了光伏发电,黄埔区还帮阳山开通了“农产品消费直通车”,把当地的梅花猪、走地鸡等优质农产品卖到大城市去。初步形成了以光伏为主,特色种养、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为辅的立体产业扶贫格局。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2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