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记者 李志强)“咱一定能战胜疾病和贫困,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日前,在河北魏县沙口集乡李家口村,70岁的土纺土织非遗保护企业郭家坊创始人郭焕友,与村干部孙银臣一道带着土纺织品和棉衣慰问本村9个贫困户。郭焕友一边帮助因残不能自理的老人郭青海穿上柔软暖和的棉衣,一边送来温暖的祝福。

孙银臣介绍说,改革开放后,郭焕友与老伴张爱芳通过种棉花、换棉线、经线织布发家,致富后带动周边农民从事手工织布。手工织布的织造工艺较为复杂,一块农家土布需要经过搓花节、纺线、浆线、经线、倒纬、织布等12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2006年和2008年,魏县土纺土织技艺先后被列入河北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人们健康环保意识的增强,魏县土纺土织床单、被套、枕套、车垫、衬衣等产品在网上热销,成为城里人的抢手货。为了推动土纺土织技艺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郭焕友夫妇成立了魏县郭家坊土纺土织有限公司,进行土布纺织加工,组织开展纺织技艺培训,把经好的棉线原料给村里和邻近村留守妇女,指导她们共同织布挣钱。

资料图:非遗传承人张爱芳老人在织布。(魏县县委宣传部供图,王德峰 摄)

郭焕友介绍说,目前魏县及周边多县30多个村庄400余人已加入郭家坊,年加工产品数万套件,留守妇女人均年收入达7000元以上。郭家坊已成为魏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张新名片。为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和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保护土纺土织技艺这一大运河织造文化遗产,魏县政府将李家口村易地搬迁扶贫项目新村命名为“郭家坊小镇”,专门批地帮助其扩建保护非遗文化旅游项目。“在郭家坊织布多年了,不用投资,在家门口每年就能挣几千块钱。”李家口村留守妇女申青莲说,“老街坊真是为咱办了一件大好事!”

作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县,随着劳务大军的季节性外出,魏县农村留守妇女等半劳力群体大量出现。如何让扶贫红利覆盖这一群体成为一个现实课题。

魏县县委书记卢健介绍说,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魏县在政策兜底的基础上,创新扶贫“微工厂”、股份合作、劳务输出等产业扶贫工作机制,因村、因户制宜制定扶贫发展目标和措施,让奋斗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持续性正能量。目前,全县已发展扶贫“微工厂”180余家,实现了贫困人口产业项目全覆盖,带动贫困人口就业6000余人,增收8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