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2月19日讯 (记者 罗鹏 王宛璐)他是电力工人,更是掌控南京电网智能调度的“摆渡人”;他是个“80后”,却用股股正能量影响着身边不同年龄层的人。刘泳,这位南京供电220千伏铁北变电站的站长,正带领着团队运维全国第一座UPFC(统一潮流控制器,一种功能最强大、特性最优越的新一代柔性交流输电装置),照亮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春节假期的值守,为了城市那阵阵光亮
大年初四的晚上,南京燕子矶附近人烟稀少,绵绵细雨下,罕有几辆汽车划过昏暗的路面。然而,附近的铁北变电站站内却灯火通明。“小杨,仔细盯着监控大屏,有任何变化就通知我。”站长刘泳叮嘱过同事后,换上一件白色大褂,一头扎进由换流器阀组、TBS阀组、水冷却系统等构成的UPFC阀厅内。
隔着一层金丝网,一台电子机器人正在一组换流器阀组上来回穿梭,刘泳告诉记者,机器人代替的正是人类的工作,来回穿梭正是收集相关数据。“隔着的这层‘金丝软猬甲’便是防止干扰,以便收集到最正确真实的数据。而站里的工作人员便是通过这些数据,进行下一步的调度。”
刘泳告诉记者,这里便是整个UPFC系统主要设备的区域之一,是被大家称为电网“红绿灯”的“主心骨”部位。那么,什么又是电力系统的“红绿灯”呢?刘泳给了记者答案。简而言之,高负荷的电力需求好比车流量极大的易拥堵路面,有了这样一个系统,可以大大缓解用电压力,减少停电、限电几率。“以往迎峰度夏是用电的高峰期,但今年天气严寒,加上两场大雪,再次迎来供电高峰。”据刘泳介绍,今年在下大雪时,为了保障市民用电,他们将300兆瓦提升到450兆瓦,大大提升了供电能力。
说到其中的工作原理,刘泳举了个形象的例子。“就好比两个人挑一担100斤的水,其中一个人担子断了,就出现了断电风险。没有这个系统以前,这100斤的水就要压在一个人身上,难免超负荷;有了这个系统,一个人只需担50斤,另外50斤则从其他地方调度分摊。”刘泳告诉记者,他们是全世界第三个UPFC项目,但从综合情况看来,目前项目水平可以说是全球第一。
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嘴询问、用手触摸。刘泳形象地告诉记者,UPFC系统的维护正如中医的“望闻问切”,若缺少其中一环,便不可真正找到“病因”。“眼睛看,是预先做好调度电量的准备;鼻子闻,是对设备是否正常最基本的判断;用嘴问,是接班时对工作负责任的交接;用手摸,则是在巡查时,对设备最直观的感受。”刘泳说,UPFC行使着类似“红绿灯”般的作用,却有比其更精细的使用及保养方式。
“UPFC如今的作用很大,即便是春节也必须有人坚守。如果电力供应出了任何问题,我们这里就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口。我们这个站的职责就是让所有市民都能够欢乐度过春节,即便值班再辛苦,也必须做好。”刘泳说。
家距办公地半小时车程 建站半年回家仅5次
据刘泳介绍,UPFC的运维核心团队共5人,其中3人是24小时倒班制、2人是白班。据他回忆,建站初期的半年时间里,自己回家的次数一只手就能数出来。“其实家住的不远,开车也就半个小时,但为了项目能更好更快投运,家里基本顾不上。”
作为国内首个UPFC工程,刘泳和他的团队们在项目建设前期前往多地调研学习。去浙江舟山“取经”的半个多月时间,他们团队里一般以上的人都是带病坚持工作。据他回忆,当时他们住在岛上,由于水土不服,团队里3个人都上吐下泻,但跟班学习的机会难得,病倒的人在医院挂完水再返回岛上学习。2015年6月到12月,仅仅半年的时间,项目就进入了投运阶段,如此的神速与大家的努力奋斗密不可分。
2017年初,刘泳扛起重任,作为站长,全面负责整站日常运维及班组成员的日常管理。他带着“90后”班员们从每一张工作票的每一个文字开始,事无巨细地灌输安全生产、设备运维各类知识,有时一个简单的巡视任务,他要带领这些小兄弟们在站里转上四、五个小时。
他的坚持与辛苦、尽责与从善感染着每一个与他接触过的同事和朋友。“我们班现在谁家里有个什么困难,总是相互支持,不管是老师傅还是小兄弟,家里总是其乐融融,尤其是新分配到班里的‘90后’,更是深受激励,对家里总是充满牵挂,对工作也是积极努力。”
刘泳告诉记者,女儿今年9岁,母亲身体也不好,上有老下有小,他本该是家里“顶梁柱”,但却因为工作亏欠家人太多。“我们项目是2015年6月份项目启动的,那年女儿正好上小学,开学第一天我都没法儿赶过去送她。” 刘泳告诉记者,平时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孩子放暑假的时候,又是迎峰度夏的时间段,为了保障全市百姓的用电安全,作为父亲的角色他只能再次“缺席”。女儿想去上海迪斯尼的心愿,刘泳一直记在心里。但眼看春节来临,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刻更是供电高峰,刘泳遗憾地说:“哎……今年又要失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