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许氏戏剧盔头”:五代人传承百年工匠精神

  戏曲界历来有“南方服装,北方盔头”之说。 杨杰英 摄

中新网晋城2月10日电 题:山西“许氏戏剧盔头”:五代人传承百年工匠精神

中新网记者 杨杰英 屈丽霞

“这个是王帽,制作这顶王帽大概需要40多道工序,要整整三天时间才能完成。这是个慢工细活儿,纯手工制作就需要更用心,作品才会更精致。”山西晋城高平的许保太是“许氏盔头”家族第三代传人,亦是这门非遗技艺的传承人。

  盔头是戏剧行最重要的行头之一,指戏曲人物所戴的各种帽子。 杨杰英 摄

戏曲界历来有“南方服装,北方盔头”之说。盔头是戏剧行最重要的行头之一,指戏曲人物所戴的各种帽子。盔头的制作是一门艰深艺术,早年多为家族传承,至今北京、天津等地尚有多个老字号。

山西晋城高平的许保太是“许氏盔头”家族第三代传人,亦是这门非遗技艺的传承人。 杨杰英 摄

被誉为“上党梆子戏剧之乡”的山西高平,上党梆子名角儿辈出,而几乎所有名角都戴过“许氏盔头”。许保太的爷爷辈起,就开始制作各种盔头。如今,这项制作技艺已传承160多年。“许氏盔头”亦成为山西乃至中国知名的老字号。

  许保太负责雕花、扎边等力气活儿。 杨杰英 摄

寒冬腊月,今年69岁的许保太在高平市寺庄镇北王庄村的家中向记者展示盔头的制作技艺。“像这顶盔头完全成型,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最普通的盔头也需要两三天。制作盔头的材料不贵,主要是工艺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来摸索窍门。”

制作盔头共需要40多道工序。首先需要将纸泡水再濎24小时,再打13层到16层褙子。 杨杰英 摄

许保太介绍,做盔头的主要原料是纸,传统做盔头用的都是纸袼褙,而“许氏盔头”则是用高平当地的麻纸。“戏剧演员在台上戴盔头一站就是两小时,太重了演员累;太轻了,有可能意外掉落。箍不合适,影响表演效果,所以很多戏,一半是演员功夫,一半要看盔头。”许保太一辈子都在研究盔头制作的各种细节,迄今会做包括太师帽、帅盔、龙凤冠等百余种戏剧盔头。

这些工序中,像绒球、珠串、吊穗等大部分工艺都要自己动手做,要求较高。 杨杰英 摄

据了解,制作盔头需要将纸泡水再濎24小时,再打13层到16层褙子。基础材料做好后,再经过取样、打样、雕花、掐丝、扎边、刷胶、沥粉、油漆、贴金箔、上色、串珠等组合定型后,还要反复贴白金或黄金,刷清漆多次,共需要40多道工序。

这些工序中,像绒球、珠串、吊穗等大部分工艺都要自己动手做,要求较高。许保太负责雕花、扎边等力气活儿,老伴儿则负责画样、掐丝、刷胶等细致活儿。“制作过程中,使用的胶水和布料也十分讲究,贴布料、贴金箔的时候,要看火候,贴早了没有亮度,贴晚了又粘不牢靠。”许保太表示,制作戏剧盔头是个功夫活儿,还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对色彩搭配有所了解。

在中国戏曲中,盔头起的不仅是装饰作用,更昭示着角色的身份、地位、个性、场合等特征。同样身份甚至同样角色,流派不同,所戴的盔头亦有不同,造型有差。

  许保太和他的孙子许卓栋 杨杰英 摄

“其实,我们的盔头和北京天津的差不多,但在有些盔头的制作上,其他地方的工艺相对会简化一些,而我们还保留着最古老的工艺。”许保太表示,现在一年大概可制作百余件盔头,销量供不应求,但收入一般。

许保太告诉记者,无论戏剧名家还是票友,都很青睐“许氏盔头”这种传统的手工盔头。家里几乎没有攒过货,几乎都是订制,客户遍布全国,可收入相对较低。以前,晋城也有其他人在做这行,后来慢慢失传。如今,许保太一家六口都在参与盔头的制作。

此前,一位台商在山西看到“许氏盔头”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建议许保太将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带到台湾。

无论戏剧名家还是票友,都很青睐“许氏盔头”这种传统的手工盔头。 杨杰英 摄

“我希望,未来通过开实体店和互联网等渠道打开销路,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工艺。如果有人感兴趣也可前来学习,和我们一起传承这项传统技艺。”许保太的孙子许卓栋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学习制作盔头,这个90后小伙欲将“许氏盔头”发扬光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