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信号车间准轨一场:不惧风雪的“国门第一班”。剪辑:綦智鹏

阿拉山口信号车间准轨一场被评选为2011年度乌鲁木齐电务段标杆班组。阿拉山口信号车间马卉园供图

临近春节,最高温度持续在-20℃左右的新疆阿拉山口正是一派繁忙的景象,铁路口岸国货运输正在有序进行。

这里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交界处,也是“一带一路”上中欧班列出入国境的必经之站。乌鲁木齐铁路局阿拉山口信号车间准轨一场是离口岸最近的一个铁路班组。他们肩负着中哈铁路阿拉山口站信号设备的养护及维修任务,保障着中欧班列和国际旅客列车的顺利运行,被称为电务“国门第一班”。

“国门第一班”像一个大家庭,将工区职工紧紧团结在一起。“国门顶风石”是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守住国门每一个信号设备,是他们共同的责任。即使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职工们从未抱怨,始终如一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蔺继荣(右一)与工区职工清理铁轨上的积雪。阿拉山口信号车间马卉园供图

扎根国门 守护安全第一线

阿拉山口地处偏远,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们常笑称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他们最怕冬天的风雪,因为风雪天往往出现在夜里,为了保证国门铁路的畅通,他们需要不停地清理工区管内63组道岔的积雪。每个班4个人,加上工长一共5人,最长52小时不眠不休扫雪除冰。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中欧班列越来越多,设备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安全压力也越来越大,但他们从不停歇。

蔺继荣是阿拉山口信号车间准轨一场的工长,1990年参加工作。1995年,年仅25岁的他被调转到阿拉山口,从此扎根在这里20多年,成家立业,守卫国门。

蔺继荣皮肤黝黑,干活麻利,大家说他像一阵“黑旋风”,整天忙不停。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在班组安全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业务水平,尽心尽力保证安全生产。

为了提高工区职工业务技术,他主动将课堂搬到现场,利用停轮点的时间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讲解。讲解结束,蔺继荣让每个参加学习的年轻职工自己动手测试、判断和处理设备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岗位技能。

蔺继荣常说,“咱们一场是亚欧大陆桥进入中国的第一站,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同等重要。作为工长,保证大家的生命安全,维护好信号设备,这是我的责任。多走一步,多看一眼,我才能放心。”

夜以继日对安全的坚守,让蔺继荣成为了阿拉山口信号车间准轨一场工区人人称赞的好工长、好榜样,创造了个人连续11年“零违章、零违纪”,带领的班组连续11年安全无事故的记录。他个人被评选为乌鲁木齐铁路局“优秀共产党员”、乌鲁木齐铁路局“优秀班组长”,获得了由中华铁路总工会颁发的的全路火车头奖章。

王天新(左一)和拜了克(右一)为道岔转辙设备“穿棉衣”。阿拉山口信号车间马卉园供图

互帮互助 民族团结一家亲

汉族的王天新和维吾尔族的拜了克既是好邻居,也是好同事、好兄弟,他们互帮互助,在国门共同坚守了近20年。他们一起工作、学习、上下班,还共同研究创立了“双人道岔检修法”,两人室内室外相互配合共保作业人员安全,成为全段人尽皆知的优质检修品牌。

2015年春节期间,阿拉山口的大雪整整下了一天一夜,短短几个小时设备全部被大雪覆盖。王天新、拜了克与工区职工用最快的速度清除掉设备上的积雪。屋漏偏逢连夜雨,大雪伴着大风,使得刚刚清扫出来的设备又被吹起来的雪完全覆盖。为了不耽误行车,王天新、拜了克与工区职工在风雪中共同坚守,不眠不休工作了52个小时,终于完成了设备的清雪任务。

工作结束后的拜了克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准备回房间休息。王天新见状立马为拜了克打回了热腾腾的饺子。王天新对拜了克说,“吃饺子是我们汉族人过年的习俗。吃了饺子,这一年一定能过得圆圆满满、幸幸福福的。”民族团结和友爱,让拜了克在“国门第一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阿拉山口是中欧班列进出国门的地方,因为中哈铁路设备的差异,两国交界处各个系统的设备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隐患,熟知哈语的拜了克就充当起了国门的无偿翻译官。不管哪个系统设备出现问题,拜了克总是积极帮助两国铁路单位做好翻译工作。

即使休班在家,拜了克的手机也是24小时开机,一旦设备出现问题需要翻译,工友们就会打电话给拜了克请他翻译,帮助排除隐患、处理故障。他常说,“都是铁路系统,不分单位,保证列车的通畅才是我们的一致目标。”

  左文通正在测试轨道电路的电压和相位角。阿拉山口信号车间马卉园供图

青春洋溢 争当“国门顶风石”

近几年,阿拉山口信号车间准轨一场工区青年职工不断增加,为守卫国门注入了青春力量。

左文通的家在距离阿拉山口3500多公里的河北衡水,大学时担任学生会主席的他为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毅然西行,与乌鲁木齐铁路局签订了就业协议。

2016年12月,左文通只身一人第一次踏上新疆这片土地。2017年2月,他被分配到阿拉山口信号车间工作。

阿拉山口几乎常年大风,日常平均八九级,瞬时风力甚至达到十二级以上。夏天最高温度可达30℃以上,冬天最低温度可到-30℃以下。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左文通和其他职工顶着炎炎烈日,利用将近二十个“天窗”,历时近一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了140多组道岔的更换工作。为了争取天窗点内可以多换一组道岔,左文通和职工们不顾头顶的烈日,甚至顾不上喝口水,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湿又被烈日烤干,一直这样循环往复直到“天窗”结束。

去年冬天连续几场大雪,铁路设备全部被雪覆盖。为了不耽误行车,左文通和其他职工连夜除雪,饿了就吃几口泡面,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最终他们没有耽误任何一趟接发列车。

虽然离家太远,每年最多只能回家陪父母呆上三四天,但是左文通并不后悔当初投身西部建设的决定,“我想说既然我选择了就不会后悔,有困难自己努力去克服,这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所应有的担当与使命,我愿意做一块顽强的‘国门顶风石’,牢牢地驻守在祖国的西部边疆。”

说到2018年的心愿,工区职工们大都相同,“全年无故障,顺利实现安全生产12年。尽己所能,守好国门。”(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