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2月7日消息 (记者 傅炜如)"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在浙西南的乡村,"乡愁"不仅召回了在外打拼的游子,幸福感还带回了一批 "乡村创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以前乡村衰落呈现空心化,到近年乡村振兴吸引人才,浙江把群山环绕、山清水秀的环境,变为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近日,记者走进浙江衢州、丽水特色乡村,见证了浙江美丽乡村新变化,村民们的"美丽乡村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农民生活更富裕:衢州青山村用"枇杷"撬动生态经济

地处衢州开化县村头镇东南面的青山村,位于海拔400多米的半山腰,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适宜枇杷、高山蔬菜、油菜等栽培。在2013年以前,销售这些农产品是村民们最头疼的问题,而如今,"高山农产品"供不应求成了村民们最幸福的"烦恼"。

42岁的青山村村主任汪平对此感触颇深,以前村民要挑着枇杷倒两趟车,花2个多小时才能到县城卖枇杷,辛苦不说,在县城没有固定销售点、当天卖不完的只得低价处理或者送人、倒掉,效益也不稳定。经济收入的不景气,让汪平和其他村民一样,选择外出打工。

青山村的枇杷树

这种转变发生在2014年,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开化县也逐渐重视乡村经济的发展,开展了开化县新闻中心新闻帮扶、网络帮扶系列工作,宣传青山农产品,打响了青山村的名气。这让汪平看到了希望,他回到青山村,重新种起了枇杷。"国家的政策让村民对村子的发展了有了信心,大家也愿意回来了。"汪平告诉记者。

2017年,整个采摘季青山村成功销售20万公斤枇杷,人均增收2300余元。村头镇党委书记陆永和说:"我们正在努力提升青山枇杷的品质,2017年开始对枇杷树进行了三疏一改,还请兰溪的枇杷专家来实地指导。去年5月,青山村先改造了50亩枇杷作为示范园,今年将陆续完成全村改造,预计到2020年,青山村村民枇杷加蜂蜜的户均收入将达到1万五以上,比改造前至少翻一番。"

据汪平介绍,青山村还提出了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初步设想。其中,枇杷产业的目标是:用三年时间,枇杷收入翻两番,实现"一亩山万元钱"。

村民们的收入也不仅限于枇杷,冬日开花的枇杷树也让蜂农余智慧尝到了甜头,原本在杭州开饭店的他专门返乡养蜂,这个冬天收获了150斤左右的枇杷蜜,带给他3万元左右的收益。乡村振兴让青山村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甜起来"。

农民收蜂蜜 央广网记者 傅炜如 摄

乡村产业更兴旺:丽水松阳茶香小镇吸引村民回乡创业

2014年,丽水松阳新兴镇横溪村的李贤高从外做生意回到家乡后,就再也不舍得离开。近几年松阳茶叶的转型升级之路,让村民们看到了商机,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的创业梦,是李贤高梦寐以求的。

丽水松阳"八山一水一分田",是生态绿茶之乡。近年来,松阳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倾力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实现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产业发展之路。

松阳大木山茶园 央广网记者傅炜如 摄

2006年以前,李贤高做茶叶生意总是赚不了钱,而近年,他每年过年回家,都能看到新的变化,茶园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政府的支持越来越大,还有源源不断前来的游客。于是,他在茶园内开了民宿, "让每一位客人都能在这里品味到最纯正的松阳茶叶,体验茶文化、茶故事、茶民俗。"

80后的松阳茶商草根创业者叶洪青,也在松阳实现了他的茶叶创业梦。2008年,叶洪青以7.5万元高价拍得村里一块150亩大小的土地30年承包经营权,开始种植有机茶。现在,石塘村和附近村镇的村民基本都在叶洪青的茶园工作,人均年入可达到30-40万/每年。

此外,2017年,叶洪青还采取了认养茶园的办法,以每亩1-1.5万元不等的价格,将10亩茶园特供给上海、杭州等地的客户自主采摘、加工,开启了松阳有机茶园新的经营模式。

目前,松阳县茶叶种植面积12.37万亩,茶叶年产量1.19万吨,一产产值8.05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15.48亿元)的52%,全产业链产值达94.39亿元,松阳以全省4%的茶园面积,产出6%的茶叶产量,8%的茶叶产值,茶产业成为松阳县域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乡村面貌生态宜居:丽水下南山"古"村保护焕"新"颜

在浙江农村,很多村子现已无人居住,但一砖一瓦、一椽一木都凝聚着村落历史的印记。如何重新保护和开发乡村,发掘古村落的文化根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丽水市莲都区下南山成为了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典型样板。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南山古村落位于莲都区碧湖镇,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市级文保单位。现存民居依山而建,屋舍呈阶梯状分布。泥墙青瓦的建筑外貌风格统一、错落有致、古朴自然,是瓯越古建的典型代表。

改造后的下南山村 央广网记者傅炜如 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许多房子因村民搬迁,无人看管维护,导致老屋荒废,民居漏雨、梁架倾斜、墙体开裂,古村逐渐变得衰落。

2016年,丽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联众集团,投资6000万元对下南山村进行整村开发与市场运作,大力引进民宿产业,重新活化了古村落,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经过改造,原来泥房青瓦衰败的空心村被打造成现在集餐饮、书吧、咖啡吧、民宿等多种服务形式为一体的度假村,焕发新颜,成为丽水"大花园"的"金名片",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古村落保护性开发提供样本和经验。

改造后的下南山村 央广网记者傅炜如 摄

项目负责人朱鹏运表示,下南山村民将村里的古民居交由村集体统一管理。企业承租后运营所产生的利润,村集体与村民按三七比例分成。通过这种模式,村集体经济和老百姓每年都有持续稳定的收益,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有效破解历史古村落保护的难题,让农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幸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