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公路对于一个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落后的交通阻碍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进度,成了当地经济发展、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短板”和“拦路虎”。


  要致富,先修路。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中,乡村公路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各地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建设力度,“四好农村路”建设已经成为兴农富农、改变农村面貌的“康庄工程”。今日起光明日报刊发对“四好农村路”建设情况的调研报道。


      铺下的是路 通达的是福


  一条条平整的通村水泥路,犹如一条条飘逸的哈达,飘向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国道、县道、乡道、村道被连成一张网,延伸至农牧民的家门口。


  “路通了以后,不仅我们的生活方便了,来我们县收购产品的人数也增加了好多,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1月24日接受采访时,小金县老营乡党委书记付利川面对新路喜笑颜开。


  “以前走的是羊肠道,现在的道路宽又广”


  成都市和小金县之间,隔着一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巴朗山。


  虽然山路崎岖蜿蜒,但在山谷之间,遇水则搭桥,逢山便凿洞,山水相依,路路相通,无数天堑也变成了坦途。


  翻过山,没一会儿工夫,车子就开到了小金县。映入眼帘的,便是村民们在山谷中、山腰上种植的苹果和葡萄。虽然已是隆冬,但是在田间仍有稀稀疏疏的正在务农的村民。


  “感谢共产党,走路把你想,以前走的是羊肠道,现在的道路宽又广……”唱着这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说唱啦啦调”的,是小金县沃日镇甘沟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刘易全。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唱起这段小曲时,脸上却仍是掩饰不住的喜悦。


  “没想到啊没想到,车路真的修到我们村子里啦!并且还是水泥、沥青路,现在国家为了改变农村面貌,投入可真大呀。”望着家乡四通八达的水泥、沥青路面,刘易全感慨良多。


  作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县,“看见屋,走到哭;望着山,走得瘫”——这一度是小金县群众出行难的真实写照。山高谷深,由于交通等瓶颈制约,小金县群众脱贫增收困难重重。抓好交通尤其是建好全县的农村公路由此成为小金县干部群众的一致夙愿和美好梦想。


  脱贫的路子千万条,但每一条都离不开交通条件的改善。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补齐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这块短板。据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的曾元介绍,2013年以来,四川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近10万公里,新增223个乡镇通油路、11000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特别是2016年启动精准扶贫攻坚以来,不到两年完成交通扶贫投资1080亿元。


  作为高原藏区,小金县2014年启动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攻坚年”,当年实施村组道路硬化1400多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015年到2017年间,更是不断提升通车里程以及改善道路质量。通过持续攻坚,小金县率先在四川省民族地区实现通乡油路达100%、村道硬化率达100%,并率先实现了农村公路安保基本全覆盖。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我们的村民!”小金县老营乡下马厂村支部书记黎国林感叹道,在山村里修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时候要占用村民耕作的土地,按国家标准每亩地村民可得到的赔偿是23800元,“一听是为了修路,全村没有一户老百姓收这份钱,并且还主动捐款,村民本来就穷,但是全村还是硬生生地凑出来了13万元,就是为了能把路修好。”黎国林说着,眼角湿润了起来。


  “毛细血管”带动农村致富


  “书记在哪呢?”


  “书记正在二环路上呢,马上就过来了。”


  1月25日在小金县沃日镇木栏村采访时,记者听到了这么一段对话。


  一个小村子竟然还有二环路?村民曾广华笑着说:“我们这个二环路是老百姓自己给起的名字。”去年9月,木栏村新建成一条超过2公里的农村公路。别看距离不长,但这条村道两头都连着350国道,在木栏村形成了一条环线,让当地2000多名群众受益,服务了一万亩左右的葡萄园和2000亩左右的苹果产业园,“老百姓高兴,就管它叫二环路!”


  目前,木栏村的水果不仅可以直接卖给过往游客,还可以搞采摘。网上销售也很方便,快递公司上门揽收,轻松发货。


  对于小金县来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带动。据县长姚奇杰介绍,2017年,小金县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90元和11656元,远远高于2013年的7355元和1982元。


  “如果说高速公路是国家的动脉的话,乡村公路就是‘毛细血管’。只有把‘毛细血管’疏通了,才能让人流、物流、信息流形成财富流,农村经济才可能被盘活,乡村振兴战略才能被实现。”曾元说。


  在半山腰上的葡萄园中,71岁的藏族阿婆胡秀英在自家的葡萄地里正熟练地给葡萄藤修剪枯枝。“我家就住在坡下面的下马厂村,儿子每天骑摩托车送我上来,10多分钟就到这儿了。”胡秀英指着脚下的水泥说,自从村里修好了这条路,车可以开到葡萄地边上,干农活更轻松,收益也增加了,“这样当农民安逸!”


  胡秀英口中的路,是一条从下马厂村通往葡萄产业园的农村公路,这条近5米宽的水泥路干净整洁,像玉带一样沿着山坡蜿蜒而下,通向四面八方,成为农民致富的康庄大道。


  “2014年前,这是条土路,整条路坑坑洼洼,最窄的地方只有几十厘米,农用车根本上不去,村民只能把葡萄一背篼一背篼地背到葡萄酒厂。”付利川告诉记者,小金县从十多年前就为了发展产业引进了葡萄酒厂。但由于路不好,运输困难,企业的规模一直做不起来,村民种的葡萄也卖不上价钱。


  对此,九寨沟天然葡萄酒业副总经理肖山同样感触颇深:“那时没有路,收葡萄时需要肩挑人抗,‘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有时候还不安全。现在好了,车可以直接开到葡萄园边上,既节省了运输成本,也节省了运输时间。我们现在的营业额是十年前的十多倍!”


  2017年,小金县仅酿酒葡萄基地就带动种植户4620户,促进8个乡镇1.5万人增收,实现收入4000多万元。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7.58%降低至目前的2.85%。


  “把致富的道路养护好”


  早晨7点30分。山谷里才刚蒙蒙亮,远处山腰上的树枝挂满了雾凇。


  戴上护耳雷锋帽,穿上套在棉袄外的环卫背心,系上旧军鞋的鞋带。马全方紧握着一把大笤帚,走到自己管辖的1.4公里公路上,认真地清扫着道路上的砂石杂物。


  虽然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但在数九寒冬中,远远地就能看到他鼻子里呼出的雾气。


  这个背影,像极了城市里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


  但和普通环卫工人身份不同的是,77岁马全方是沃日镇木栏村的一名村民,兼职担任着木栏村道路养护员。


  “老马非常认真负责,不论刮风下雨,每天早晨7点半,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给道路做简单的养护。”马全方的邻居刘贵说。马全方家就住在这条路的不远处。正是因为对道路的珍惜,他主动加入护路队,每个月只领300元补贴,却每天花三四个小时养护公路,每当刮风下雨,马全方还带着老伴一起来清理砂石。


  “虽然我现在的劳动力和以前比不了了,但是对养护路这个工作我舍不得,我还想继续帮群众把这条致富的道路、幸福的道路看管好、维护好。”马全方说。


  四川省公路局工作人员陈键介绍说:“对于公路养护,四川累计建成超限检测站163个,实现县乡道重要节点超限检测站全覆盖。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提供公益性养护岗位,在实现道路养护和群众增收两促进的同时,有力提升了群众道路养护的责任意识。”


  目前,小金县全县共有21个乡镇交管站,245名村级公路管护员,通过将乡村公路日常养护和公益性岗位设置相结合,不仅提升了群众养护道路的责任意识,更使乡村公路可以持续地发挥引领致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