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鄂西屋脊,巴山之巅。当地百姓说,这里,半年大雾弥漫不见天,半年大雪封路不见地。松林深处,常年驻守着中部战区空军巴东雷达站官兵。该雷达站海拔近2000米,距离团机关数百公里。

远离机关,如何让上级放心;扎根高山,怎样建过硬连队?该雷达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建连之魂、育人之本,把习主席提出的“思想政治要过硬、打仗本领要过硬、战斗作风要过硬”的战略要求,认真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先后被评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空军“先进基层单位标兵”,荣立集体一等功。

前不久,记者走进被誉为巴山之巅“千里眼”的雷达站,探寻连队建设的足迹。

“红色磁场”形成战斗堡垒

凌晨5点从北京出发,乘坐飞机2个半小时,转换汽车4个多小时。沿蜿蜒的盘山小路行驶,穿过山腰浓雾,雷达站便在眼前了。

“傲霜斗雪志比山高,我们像高山松伫立山巅,战风破雾洞察千里,我们是千里眼警视云天。”一下车,自带乐队的官兵青春朝气的合唱,顿时点亮了大家的心情,一扫旅途的疲惫。

这首歌便是官兵自己编曲填词的《巴山之巅》。主唱李晓东,从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带着成为文艺兵的梦想入伍。原本以为离梦想越来越远的他,却在高山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指导员俞梦溪介绍,连队官兵挖掘高山特色文化,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近年来,连队党支部充分调动每一名官兵的积极性,发掘每一处闪光点,让大家都参与到整个连队的文化建设中来。

“文化的背后是坚持的信念!”雷达站站长王重文介绍,巴东雷达站组建于1971年。47年前,老一代雷达兵怀着对党的赤胆忠心,手刨肩扛,与天地战斗,在高山之巅筑起了一座雷达站。在一茬茬党支部的带领下,官兵们克服重重困难,留下了从无到有建站兴站的足迹,更留下了“志气比山高、本事比山高、境界比山高”的铮铮誓言。

某公安局老干科科长高新平是该雷达站的第十三任副站长,从1983年到雷达站任职,一干就是8年。“冬天雪下到一米深”“夏天紫外线两天就能把人晒脱一层皮”“一年四季被子都是潮乎乎的”……回忆起雷达站,高新平难掩激动地说:“环境虽然艰苦,但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下,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

如今,这座立于高山之巅的战斗堡垒,犹如一个强大的“红色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毕业学员,主动申请到雷达站服役。

28年雷达情报合格率100%

警报响起,战斗打响!雷达在云雾间飞旋,操纵、报务、油机等各专业人员冲向战位,迅速进入一等战斗值班状态。

记者赶上了雷达站一场战斗演练。方舱内气氛凝重,信息流交织传递,屏显稳定跟踪。突然,“敌机”释放强电子干扰,信号源淹没在杂波中。“迅速判明干扰种类,采取反干扰措施!”一道道指令发出,“敌机”被牢牢锁定。官兵们时刻睁大眼睛,捕捉荧光屏上的每一个目标,为上级提供最准确、最及时的情报。

“支部带头谋打赢,党员带头练本领”“不惧雷霆不惧风,火眼金睛审长空”……出了方舱,沿阵地道路两旁,一条条标语映入视线,它们记录着巴东雷达站党支部带领官兵进行实战化练兵的足迹,更见证了巴东雷达站不断提高军事训练水平的历程。

冬天的山巅,气温已经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而雷达站的实战化训练战勤研究室内却热火朝天,官兵们按照“研训同步、训演结合”的方法对上级体系演练赋予自身的战斗课目展开专攻精练,记者置身实战化训练战勤研究室里,实战化训练的气息扑面而来:沙盘内兵器、地貌、空域等战情要素齐全,各类飞机模型整齐排列、飞机性能参数跃然眼前。

为了提升连队战训水平,该站党支部一班人带领骨干建造了实战化训练战勤研究室,打通从方舱走向战场的“最后一公里”,平日他们苦练基础、固强补短,瞄准实战目标把每一个专业都练到极致。“军人只有打仗和准备打仗两种状态,只有平时绷紧备战打仗意识这根弦,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才能确保一声令下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对表党在新时代的强军思想,王重文深有感触。

“值班就是打仗”,火眼金睛盯空情。近年来,巴东雷达站实战化训练的水平不断提高,连续5年位居军事训练考核榜首。连续28年保持雷达情报合格率100%,圆满完成10余项重大任务空情保障,连续6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