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精神,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思路,结合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和农业发展规划及农业产业布局,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提升首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整合在京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工作。目前,共建设了果类蔬菜、叶类蔬菜、食用菌、粮经作物、西甜瓜、生猪、家禽、奶牛、观赏鱼和鲟鱼鲑鳟鱼等10个创新团队,共聘任首席专家10人,岗位专家160人,综合试验站站长53人,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178人。2017年,北京农业创新团队砥砺奋进,务实求效,紧紧围绕“调转节”和首都农业功能定位,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助力全国农业科技中心和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建设。
1、紧跟产业形势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北京市创新团队为适应首都新的功能定位,围绕北京农业产业发展新需求、新方向,在北京市农业局的领导下,取得巨大成效。10个创新团队以“科技示范、技术引领、优质服务、生态安全”为核心,开展全面的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调研,收集、分析农产品产业信息和技术发展动态,因业施策,进行区域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
创新团队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理念,稳步开展节水节肥减药减抗省工技术、粪污处理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研发攻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北京市农业生产空间进一步缩小的情况下,全力降低要素投入、改善产品品质、研发新型技术,科技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2、瞄准发展瓶颈大批关键技术涌现
北京市创新团队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目标,紧跟年度任务指标,开展大量项目研发、技术示范,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的创新作用,引领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协同发展。2017年,10个创新团队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共开展技术研发项目285项,示范技术221项。果类蔬菜创新团队自主选育和引进番茄、辣椒、黄瓜等新品种,并在生产中进行比较鉴定筛选,紧跟国际前沿,开发了分子快速鉴定技术体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和单倍体育种技术高诱导率基因型筛选技术体系;叶类蔬菜创新团队全面开展工厂化生产与示范,集中改造小汤山叶类蔬菜工厂化生产温室,完成了芹菜和生菜种子丸粒化、浅液流水培叶类蔬菜栽培、叶类蔬菜盐碱地优质栽培等技术研发,形成周年轮作、间作节水的高效栽培模式;粮经作物创新团队精心选育优新品种,推动种业之都建设,研发生态安全技术与轻简化装备,优化综合技术体系,集成构建草莓优质栽培技术体系、甘薯高产栽培体系和鲜食玉米高效栽培体系,保证农业“三率”齐头并进。
3、整合科技资源成套技术成果落地
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技术研发阶段,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10个创新团队积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巩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强化科技支撑。生猪创新团队在示范点猪场首先完成污水收集工程,实现雨污分流和无害化处理,并完成了黑膜厌氧技术系统和污水生化曝气系统的研发,提高养殖污水曝气效率,改善净化效果,在示范点投入运行后,效果显著,出水口化学需氧量(COD)已降低到200mg/L以下,并已作为猪场果园的浇灌用水,曝气费用节省近70%,猪场污水处理成本大大降低。2017年奶牛创新团队创“奶牛保姆行动”换挡升级,进一步拓展技术服务外延和内涵,不断加大技术推广与人员培训力度。在服务队伍上,不断扩展人才队伍,开展公益性技术服务;在服务区域上,走出北京,辐射津冀;在服务方式上,从应急式服务方式转向以“预防为主,应急辅助”的日常服务方式;在服务领域上,从养殖环节服务向全产业链服务转变。
4、立足需求导向助推种养结合提质增效
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民致富是北京市创新团队的落脚点。通过对新品种、技术、产品的示范推广和对农民进行培训指导,新品种覆盖率不断提升,新技术、新产品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创出佳绩。在产量提升方面,种植行业创新团队充分利用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农业机械化等措施,实现单产提高平均10%以上;在品质改善方面,10个创新团队筛选和培育新品种,其中果类蔬菜创新团队进行品种改良和筛选80余种;在化学投入品减量方面,10个创新团队明确绿色发展理念,开展节水节肥节药抗生素减量技术研发与推广,其中叶类蔬菜创新团队推广滴灌节水设备4800亩,节水10万余吨,亩投入减少340——570元;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食用菌创新团队带动示范点菌农年平均增收达到10%,鲟鱼鲑鳟鱼团队示范户收入提高15%。北京市创新团队示范带动作用突出,为北京农业提质增效作出了巨大贡献。
5、坚持创新理念自查整改聚力团队建设
北京市创新团队坚持产业需求,突出创新驱动。按照北京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和转型升级内在要求,不断加强岗位融合,注重组织机制、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和考核机制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不断完善团队建设,已经形成首席专家、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和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为骨架的组织结构;不断创新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的“纽带作用”,加强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的合作,开展相关试验示范。构建网络管理平台,加强创新团队内部间沟通交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以创新团队总体目标为工作方向,营造团队文化,形成团队精神、凝聚团队力量、改善团队作风,增强团队工作积极性,扩大团队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