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开辟经济发展新格局

——长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光明日报记者 鲍盛华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赵洁

“在整个东北板块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长春市率先在东北地区从低速增长区间回到合理区间,GDP增速位居东北各城市之首,全市经济处在一种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态势中。”进入12月中旬,吉林省长春市已经天寒地冻,但在市政府的一间会议室里,大家的讨论却热火朝天。来自长春市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等7个部门的负责人正在就今年推进的工作进行座谈。说话的是长春市发改委副主任宋长者。大家的发言或详细,或精要,言语间透出兴奋与激动。

数据显示,自2016年年底开始,长春市经济逐步回暖。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完成4262.9亿元,同比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7.5亿元,同比增长8.2%。预计全年GDP将首次突破6000亿大关,达到6500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创4年来最好水平。

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汽车产业曾在长春一家独大。近年来,长春市积极调整产业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变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产业体系。正是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长春取得了如今的好成绩。

今年4月,国家五部委公布首批12个产业转移升级示范区名单,以长春为核心的吉林中部(长春-吉林-松原)成功入选。以此为契机,长春市全面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示范园区及北湖科技开发区、双阳中德合作汽车轻量化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五个重点园区建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记者在北湖科技园采访时发现,这里的企业家们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我们的合束激光器不仅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全球市场上更占据了90%的份额。目前我们又研发了5个产品,有2个能够打破国外垄断。”吉林省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尚勇激动地对记者说。谈及为何选择在园区设厂时,孙尚勇告诉记者,他是长春人,有一种回报家乡的情结,长春有基础,有人才,政府还从税收、财政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竣工、当年产出,产量和销售额双项增长。

同在北湖科技园,自主研发了“吉林一号”等商用卫星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正在集聚着新的发展动能。公司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韦树波说:“今年预计达成4亿元订单,随着年底航天信息产业园投产,预计年产30颗卫星、200架无人机。”

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在长春市到处开花,集聚之势日渐形成。2016年,长春市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以人工智能为发展方向的双创基地——朝阳讯飞AI双创基地。同年,科大讯飞与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开发、教育数据大分析等领域的合作。截至目前,基地已招募35家企业,带动科技型人才就业人数超过700人,预计年营业额将超过5000万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据长春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加才介绍,今年长春市科技局联合发改委、统计局等部门,带动城区、开发区、县市区,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7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61户。同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设立了5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性资金,撬动5亿多元社会资金,累计为800多家企业融资超过22亿元,推进了长光辰芯等一批科技企业成长为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

长春处于“一带一路”“长吉图”国家战略的交会点,但由于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没有出海口和直接的陆路口岸,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此,长春努力打通外向型经济发展瓶颈。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自2014年运营以来,开通了航空、海铁联运、跨境公路等4条对外通道,建立起对俄、对欧的直接双向经贸通道,跨境电商业务稳定运行。今年上半年,“长满欧”累计承运货物1.5万标箱,货值4.4亿欧元,实现全年任务半年完成,运量占经满洲里口岸出入境的26条中欧班列总运量的22%。

对内对外合作稳步拓展,国际合作产业园区不断壮大。位于中德产业园的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在抓紧生产新的底盘零部件。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晓轩介绍,2006年由国企改制为民企后,公司一直在寻求转型之路,后来收购了国外的两家企业,并在德国建立了研发中心,成功转型。目前吉通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占据了国内60%~70%的市场份额,与宝马、奥迪、保时捷等开展了前期研发与后期试验等深入合作。

冬日的长春,寒风彻骨,但新时代的新气象却不断呈现,人们在改革与奋进的步伐中,用新作为抒写着新篇章。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