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山林场在石头缝里成长起来的森林-鞠传江摄影

在山东鲁中山区有一座山叫原山,它东西绵延近百公里,方圆150多平方公里,成为淄博市的一道生态屏障,源自原山的孝妇河蜿蜒曲折130多公里进入渤海,滋养着淄博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1957年,为绿化荒山国家在这里设立了原山林场,经过60年的打拼,原山人硬是将这里裸露的群山披上了绿装,森林覆盖率从不足2%增长到94.4%。在原山林场领头人孙建博的带领下,如今的原山也由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

奋斗60年打造“城市绿肺”

冬日清晨6点多钟,记者穿行在原山密林中的羊肠小道上,林中小路是被雨水冲刷出来的石板路,几十年前栽下的侧柏、刺槐幼苗如今已经变成了茂密的森林,可是山上的土层很浅。许多树根裸露在不足10厘米的土层上面,纵横交错然后扎进石头缝中。风穿过树林发出呼呼的响声,树林深处不时传来各种鸟儿悦耳的叫声。晨练的老人们则用高亢的“啊——哟——哦——”相互招呼着,在密林深谷中久久回荡。登上山顶的望海楼,只见群山起伏,无边的森林被霞光染成金色。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连草都长不大的石漠化的荒山!

  曾经的石漠化荒山变成了绿色森林-鞠传江摄影

原山山脉大多是石灰岩地质地貌,山坡陡峭,沟谷幽深。当年这里地表多数裸露岩石,怪石突兀,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种“石漠化”现象被比喻为“山岭癌症”,因为石漠化荒坡土壤退化、贮水能力弱、岩层漏水性强,如果不加强治理就会陷入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的恶性循环。原山育林人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造林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辛劳!然而,几十年来,原山人在这里造一片,护一片,活一片,绿一片。

  当年百人传水浇树苗的场面

就在我的脚下,1960年林场职工们为了战胜持续的干旱保住幼小的树苗,在这陡峭的山坡上连续三天三夜用百人传水的方式为树苗浇水,保住了树苗。

74岁的第一代原山林场职工段新安,17岁来到原山林场。走在密林深处老人分外自豪。在一座山上的小石屋前老人为记者讲述着当年冒雨在山上植树的故事。

“当年这里二十几个山头到处是裸露的石头,没有土,没有水,浇树要从山下的水库中用马车拉然后人挑水上山。这些树就是我们当年栽下的小苗呀。当年我还是20岁的小伙子,下雨天,别人往家里跑,我们往山上跑,左肩扛着镢头、右肩扛着树苗上山,在这里的石头缝中挖坑、填土、浇水。汗水、雨水顺着裤腿一起往下淌,饿了吃煎饼,渴了喝凉水。雨下大了,就跑到这些小石屋里避雨。那时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多栽树,让大山早点绿起来!”

他深情地回忆起自己一位叫史秀芬18岁的工友,在冒雨植树中因为山洪暴发,被洪水冲走,为绿化荒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粗粗算起来,第一代林场人每人植树超过10万棵。在这里,有不少家庭两代、甚至三代人都是原山育林人、护林人!

原山林场人一代代传承着百人传水、石缝栽苗的艰苦奋斗精神。他们用青春,用生命,用双手,用汗水让大山从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在大山上建立了一座绿色的丰碑!

原山育林人经过长期摸索,发现侧柏这种树对改造石漠化特别有效,从最初的只有不足10%的成活率到目前的90%以上的成活率。与其他树种不同,侧柏在夏天雨季种植,原山人探索出一套从育苗到育林、护林的经验,这套办法目前已经在全国林业系统推广。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