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的考古发掘一直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它是一把打开宋代船舶制造和民间瓷器烧造秘密的金钥匙。

目前,专家已经确认南海一号就是中国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福船”,而且是专门适合在南海航行的船只。船上除了船员以外,还有大量跟船压货的小商贩。但是他们只能和自己的货物一起,住在空间狭小的货仓内。

属于经典船型 结构复杂人货混装

专家介绍,文献中有记载,小商贩出50两银子就可以买货跟船做海外贸易了,但是船上空间十分有限,只能跟货物一起挤在狭小的船舱内。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 孙键:分贮其货,人卧其上,就是把这些东西往这一放,人就躺在上边睡觉了。这种小商人没有钱住在尾舱,因为尾舱是比较高的,有三四层楼,空气也比较好,他们住不到那个上边去。而且居住空间是有数的。

央视记者 田云华:从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在存放大量货物的船舱内,有横向的铺板,就是这些贴有白色标签的木板,分割空间的同时也可以承重,人可以在上面移动或休息。据专家推测,货仓内的空间十分狭小,大概也就半米高,空气也不流通,人在里面只能够爬行。只有超大客商或者身份等级较为尊贵的人才能住在居住条件相对舒适的尾舱或者船坞内。发掘的文物也印证这些推测。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 孙键:发掘的很多文物不是船货,是一些漆器,雕漆、剔红、剔漆,包括金银器,都应该是个人携行的物品。不是作为船货,就是自己带着走的。而这些人往往具有一定的身份和等级。

  发掘提取文物超200吨 含80吨铁器

截至目前,“南海I号”已经发掘提取文物超过了200吨,这其中,光是铁器就有80吨,已经远远超出专家们之前对于宋代商船载货量的认识。随着发掘深入,考古队对于船体表层裸露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了初步的认定。

“南海I号”原长30.4米,宽9.8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较早、船体保存较为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专家预测船载文物有6到8万件。作为中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见证,“南海I号”对研究中国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对外文化交流史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987年8月,交通部广州打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在广东台山上下川海域发现一艘沉船,经考古专家鉴定,这是一艘宋代商船,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引起了世界瞩目。古沉船被命名为“南海I号”。

2007年4月,“南海I号”的打捞工作正式启动,当年12月27日实现整体打捞成功。其整体打捞方案6次修改4次论证,采用“零碰触”打捞方式,打捞人员没有碰触到古船和船上的文物,创造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奇迹”。2007年12月28日,“南海I号”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崔勇:整体打捞这种方法是很成功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船是整整地套在了沉箱里面,瓷器和船的保存都很好,捞上来以后我们可以做一个很详细的、很细致的发掘。

为“南海I号”量身定做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南海I号”的发掘工作全都是在这里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