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演唱会上,林宝身穿中国古典旗袍,演绎歌曲。本人供图

“离开故乡,并用漫长的时日去丈量,月亮与思念的短长……那片陆地俨然结实的肩膀,想用那根放飞的线绳系挂两端,一头是游子的遥想,一头是坚实的土壤……”

舒缓绵长,优美伤感,一曲散发着浓浓乡愁气息的《离开故乡的人》,诉说着援疆干部对新疆的深切情感与难以割舍,唱出了歌者林宝对儿时故乡的朝思暮念与无尽眷恋。

成片成林的胡杨林,一望无际的棉花田,美味绝伦的水果园,鸡鸭牛羊成群的乡野田间……与大漠黄沙为友,与夜中明星为伴。三岁那年,林宝跟随父母来到新疆阿克苏地区,在那里,她度过了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

新疆在林宝心中有多重要?正如她自己所说,“小时候,我认为我的家在遥远的上海,但是现在才发现,阿克苏才是我成长期中记忆最深刻的故乡。”

新疆记忆:

星空很美 父亲是音乐路上的启明灯

“阿克苏的星空特别特别美,抬头仰望,会感觉到浩瀚的星空离我那么近,而我在宇宙中是那么渺小。”记忆中的新疆全都是最美好的样子,林宝打趣说自己小时候是“野孩子”,爬树摘枣、采蘑菇、种棉花、河上溜冰,无忧无虑,十分欢快。

从小,林宝就是文艺积极分子,邻居凑在一起聚会时,父亲总是让她唱个歌、跳支舞,“我的表现让父亲感到特别骄傲,我也很喜欢那种载歌载舞的氛围。”

原来,林宝的父亲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在林宝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奇葩”。别人去新疆,都是带生活用品,而父亲却带了一捆书,《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榜》、《基督山伯爵》……而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林宝小时候的精神食粮,“五六岁的时候就抱着这些书看,看不懂也看,等到八九岁时,渐渐开始懂了,已经刷了好几遍。”

除了满腹诗书,父亲在艺术方面的才华也深深熏染着林宝幼小的心灵,“我父亲是个超级沪剧迷,唱歌、画画、书法、手工样样精通。”

林宝清楚地记得,奶奶询问林宝父亲有什么需要的东西时,父亲让奶奶买一台收音机和一些磁带寄到新疆,就这样,邓丽君、韩宝仪、齐秦、李玲玉、费翔等歌手演唱的流行歌曲便传入了朴实的异域小城,也渐渐奠定了林宝对于流行音乐的认知。

林宝遗传了父亲的艺术天赋,并成为父亲沪剧传承的重点培养对象,十岁那年,她已经会唱《雷雨》和《一个明星的遭遇》两部大戏。

新疆人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在那种不受束缚的环境中长大,林宝也潜移默化地拥有了一些独具少数民族风情的特色表达方式,“比如,与小朋友隔得很远时,对话就会扯着嗓子喊,时间久了,就会像唱民歌一样唱出来。”林宝笑着说。

上海往事:

录音机为伴 勤学苦练飚出海豚音

林宝十岁那年,父亲带着全家人回到上海。

上海,一个与新疆完全不同的地方,高楼林立,人流拥挤,时尚摩登……“无论是穿着还是言语,当时的我都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

不会说上海话,让林宝吃了不少亏。要强的她下定决心要说一口漂亮的上海话。于是她从学唱沪剧入手,每天放学写完功课后,就守着磁带录音机翻来倒去地听,“有些音韵不清楚的,就停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和练习,最后听到磁带卡机。”

凭借过硬的音乐和舞蹈功底,12岁的林宝从三万多名孩子中脱颖而出,顺利考入当时上海最著名的青少年艺术团体“上海电视台小荧星艺术团”,成为老师家长口中时常夸赞的“别人家的孩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