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在湖北省沙洋县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以彰显水韵文化的生态渔业区建设工地上,机声隆隆,4台挖掘机挥舞着长臂,面积约300亩的渔业区已基本成形。沙洋镇党委书记王翔宇乐呵呵地介绍说,这个村正结合实际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放大“突出村企合一、发力股权改革”的成果,着力推进“沙洋三峡土家族风情小镇”建设,力争把这个村打造成为“荆楚土家族移民第一村”。

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是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移民村,现居住着由原巴东县三峡库区5个乡镇、13个自然村迁入的1500多名土家族移民。近年来,沙洋镇委、镇政府围绕打造“汉江土家第一镇、荆楚移民第一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目标定位,组织、引导该村抢抓供给侧改革机遇,借势发力,推动“村企合一”,探索股权改革,走出了一条移民新村发展新路子。

为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镇委、镇政府在该村探索推行“村企合一、管办分离”模式,成立了村联合党总支,下设村党支部和巴土风情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巴土风情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为提高村民们种田收入,创办了“沙洋力源生态种养殖合作社”,并以土地流转为核心,发力股权改革,让村民变社员、变股民、变职业农民、变产业工人。该合作社在土地流转中,以每平方不低于1元的价格或每亩800元入股的形式,流转土地300亩,建起蔬菜大棚、蔬菜加工车间,然后接每平方米不低于4元的价格发包给其他经营性企业,生产、加工的蔬菜俏销武汉、宜昌、新疆等地,每亩地种植收入达到了1.3万多元,流转土地和利用土地入股的60户村民,年均增加经济收入近3万元,合作社年均为村集体增进经济收入5万元。规模化经营和股权改革带来的经济效益,激励村党支部和巴土风情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党支部,根据村民们的意愿与要求,兴办起了以“沙洋力源生态种养殖合作社”为龙头的5家合作社,共网络村民330户、1160人,流转土地2500亩。合作社网络村民的户数以及流转土地的数量,分别占全村总户数、总耕地面积的84.20%、77.8%,全村种养殖基本实现了村企合一的生产、经营格局。

在放大“村企合一”平台效应上,该村采取“村社独资”“村企共建”等模式,着力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围绕有机果蔬产业园建设,建起了大棚区、藜蒿等特色蔬菜种植的两大基地,种植面积1100亩;同时,还新建加工交易区50亩和净蔬加车间1300平方米,并成功注册了“荆天鲜”商标,黄瓜、西红柿等(A)类“荆天鲜”系列产品获批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蔬菜标识。依托冲击平原土质优势,大力发展“荆半夏产业,并引进湖北锄禾生态农业公司,深化与太极集团合作,建起了“荆半夏”科技产业园”,使1000多亩“荆半夏”种植基地,成为了中南地区“荆半夏种源研究基地”“教学研究基地”等一批科研基地,“荆半夏”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打造沙洋城郊土家休闲旅游产业,建成三峡土家族风情园50亩,葡萄长廊、樱花长廊连接着40家农家乐和农家乐示范点,三峡土家族村成为了沙洋及外地城镇居民休闲旅游的“后花园”。

突出村企合一、发力股权改革的效应,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激发了村民们高标准建设三峡土家移民风情小镇,力争把村里打造成为“荆楚土家族移民第一村”的热情。据了解,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的8.6万元,增加到去年的42.8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4年的7974元,增加到去年的10424元。村里先后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宜居村庄”、省、市“文明村”、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荆门市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