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国土是我们神圣的使命”
—来自山南市错那县勒布沟固边富民的报道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强不息,人生的价值在于担当奉献。在西藏,总有一些人、一些故事令人感动——
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全乡132人,对于人口将近14亿的祖国而言再微小不过。但对祖国来说,这个乡无疑是重要的,它南与印度接壤,西与不丹毗邻,是我区重要的边境乡(镇)之一。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多年来,勒门巴民族乡的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数十年如一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把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和吴英杰书记“屯兵与安民并举、固边与兴边并重”固边富民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构筑了“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处处是防范”的铜墙铁壁,确保了边境地区的稳定。
坚守:是责任,是勇敢的担当
17岁开始作为向导,跟着边境站的解放军战士巡逻,守边护边。
如今,31年过去了,萦绕在格桑旦增耳边的依然是父亲当年的嘱托和教导:“咱们的分界点一定要记住,国家的领土千万要守住。”
“守土固边,边民天生与守边相连;这是边民的责任,也是我们应有的担当。”格桑旦增的话语虽然朴实,但却透着豪迈。
没有才会渴望,失去才会珍惜。作为曾经的农奴,格桑旦增的父亲次旦增吃够了旧西藏自己没有土地给领主当牛做马的苦。他总是这样教育子女:“是共产党让我们翻身做了主人,是共产党给我们分了土地。做人要知道感恩,党的恩情永远不能忘。”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时,次旦增自告奋勇为解放军担当向导,保家卫国。由于一贯表现突出,1963年组织上推荐他担任了勒门巴民族乡的文秘。
随后,次旦增196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0年担任了勒门巴民族乡党支部书记。
在父亲的影响下,格桑旦增的哥哥随后也成长为村干部。但在一次去错那县开会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英年早逝。
勒门巴民族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谷深处。车出错那县城,翻过海拔4550米的波拉山顶,便是连续急促的弯道下坡,一直要下到海拔2000多米处。弯道密得让人透不过气,感觉随时都有两车对撞的危险;坡陡得让人不敢直视车外,仿佛总有掉入谷底的可能。
“现在好多了,都是柏油马路。过去全是土路,路比现在的窄,坡比现在的陡,弯道比现在的急。”格桑旦增介绍说。
“条件这么艰苦,为什么不离开?”记者问。
“我们走了,国土谁来守?”格桑旦增回答说。
哥哥牺牲后,格桑旦增接过了守边护边的“大旗”。在他的带领下,勒门巴民族乡16岁以上、65岁以下的男子纷纷加入到巡山队伍中来。不仅本地人如此,从外地搬迁到这里的群众也是如此。
罗布次仁1991年从错那县觉拉乡觉拉村务工来到这里后,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如今,他已是勒门巴民族乡联防队队长、勒村村委会主任。
“没人要求你去。但看大家这么积极,我们这些‘外地人’也被感染了。”回想当初第一次要求参加巡山时的情景,罗布次仁告诉记者,他被格桑旦增拒绝了,理由是:这是我们本地人的事。
直到后来,他与当地门巴族姑娘卓嘎拉姆结婚后,才被允许加入到队伍中来。
结婚后,格桑旦增主动对我说,“你现在是勒村的一员了,就要担负起守边的责任,咱们的分界点一定要记住,国家的领土千万要守住。”如今,罗布次仁仍为能够成为勒村的一员而自豪。
“咱们的分界点千万要记住,国家的领土千万要守住。”当地干部群众正是以这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履行”边民的“义务”:放牧到哪,巡逻就到哪,并且不断在延伸。
为了鼓励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勒门巴民族乡党总支在群众放牧点建立了临时党支部,构建了边境党建长廊。
“群众那么优秀,我们怎么能落后?我们一定把这种精神发扬好、传承好,团结带领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面对记者,勒门巴民族乡党总支书记李佳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