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1月22日电(韩梦霖)重庆,是一座军工历史渊源颇深的城市。

把时间拉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1937年11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金陵兵工厂迁入重庆,成为抗战时期第一个迁入西南地区的兵器生产厂。金陵兵工厂的前身金陵机器制造局,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四大兵工企业之一,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兵工厂。

跟随金陵兵工厂的脚步,上海炼钢厂、济南兵工厂等众多重量级的军工企业先后撤至重庆,这些军工企业为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也给重庆城市发展和经济结构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重庆由一个内陆工商业城市,跃居为中国重要的重工业生产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又在重庆布局了一批从常规兵器到尖端科学的军事科技工业,并内迁了一批配套工业、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从而奠定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防科研生产体系。

改革开放之初,长安、嘉陵、建设这样的“军转民”企业,成功带动汽摩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力推动了地方工业发展,为重庆经济作出过巨大贡献,长安汽车集团更是被誉为中国“军转民”的成功典范。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重庆已有多家企业成长为“军转民”“民参军”的骨干力量。重庆现有军工企事业单位约100家,其中中央军工单位在渝机构、企业、研究所约40家,主要涉及兵器、船舶、航天航空、电子等多个行业领域。

近年来,军民融合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逐步增加,在重庆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中占比已超过10%,成为重庆工业经济重要支柱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仅九龙坡区就分布有西南铝业、铁马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庆铃汽车、重庆航天机电设计院、隆鑫通用等一大批在军工领域知名度较高的企业。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在《重庆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开展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制改革试点,建立完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军民创新资源。建立军民融合重大科研任务形成机制,推进军民基础共性技术一体化、基础原材料和零部件通用化。”

重庆作为军工企业密集的老工业基地,在军民融合的这块“试验田”上,正积极探索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在构建军民融合产业体系上初见成效。

北斗民用产业:“厘米级”的竞争优势

   北斗芯片已可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上。新华网 发(资料图)

位于沙坪坝区的融汇温泉城,一直是重庆知名的温泉旅游景点。

而这两年,在温泉城附近落户的一家机构,名气却大有赶超温泉城之势,前来参观考察的团队络绎不绝。这就是北斗民用战略新兴产业研究院——重庆通过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成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

2016年,全国首个北斗民用战略新兴产业研究院在重庆沙坪坝区正式揭牌成立,该院以北斗品牌技术为依托,以军民融合为契机,利用北斗技术转化生产民用电子产品,建立完成了基于北斗导航、定位、授时、监测、遥感、通信等6大民用系列的产品链研发中心。

在研究院的展厅里,基于北斗通信技术开发的民用产品让人大开眼界,其中有专为儿童和老人开发的北斗手环,能及时发送讯号,向家人报告行踪,还有安装北斗芯片、可以供徒步旅游者穿的外衣。北斗部分手机产品中还有一个“独家功能”,就是在手机没有信号的情况下,还能实现双向通话,而且北斗手机今后还会使用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

据该研究院负责人介绍,北斗终端产品具有更加精准的定位功能,定位精度可以实现“厘米级”。

今年,北斗民用战略新兴产业研究院打造的自主品牌“北斗七星”已率先推出北斗手机、北斗手表、北斗随身宝、北斗智能穿戴、北斗地网终端等应用领域广泛的系列产品,后续还将陆续推出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智慧水域监控系统、抗震救灾设备等行业应用产品。

重庆正在大力发展的金融服务、信息通信、航空、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都与导航定位产品的应用密切相关。可以说,北斗产业的推进 “正当其时”。

目前,重庆已在沙坪坝区大学城创立北斗民用产业园用于北斗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生产基于北斗通信技术的手机、手表、手环、导航仪、定位仪等50多种产品。未来,北斗产业有望成为“重庆制造”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军工企业背景,直接带来产品竞争优势”

【领航新征程】军民融合 重庆“试验田”开出创新之花

中国海装生产的陆上风电机组。新华网 发(图片由中国海装提供)

9月22日,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大直径3兆瓦陆上风电机组——中国海装H140-3MW在重庆正式下线。该风电机组风轮直径达140米,是目前国内外同等级风电机组中风轮直径最大的,代表中国海装陆上风电机组研制实现新的突破。

发布该产品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公司,位于重庆两江新区内。“多年来,中国海装一直为军民融合探索开路,结合新能源的发展趋势,力争成为风电行业领军企业。” 中国海装董事长孙建中表示。

中国海装依托中船重工军工企业的背景,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深化军民融合,自2006年开始进行风电整机的研发,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完成了全球风轮直径最大的海上风电5MW机型的批量生产装机,作为国内唯一一个拥有该类机型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风电设备企业,年利润在4亿元以上。

目前,中国海装已经具备了大型风电机组正向设计能力及自主开发核心技术能力,拥有科技部唯一授权的国家海上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军工企业的背景,直接带来了产品的竞争优势”。 中国海装风电研究院院长、重庆市第五届劳动模范韩花丽告诉新华网。

“中船重工最大的优势是海军装备,而中国海装是其旗下十几家军工企业联合组成的龙头单位,我们充分使用了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的优势,将海洋工程、海洋动力学等方面的技术充分转化到我们的风电机组上。比如以5MW海上风电机组而言,变桨系统、主控系统、变频系统,基本上都将军工产品的技术、检验及一系列实验手段,应用到我们的产品上,从而保证了整体的可靠性,保障了机组运行的稳定性。”韩花丽说。

一道尚未答完的考题

【领航新征程】军民融合 重庆“试验田”开出创新之花 

2016年重庆“高交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展区。新华网 发(资料图)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很多区县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

2016年年底,重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在璧山区成立,其主要功能是依托璧山国家高新区,构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先进军民科技成果落户重庆进行转移、转化和产业化。2017年,该研究院引进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成立了璧山首个院士工作站。

九龙坡区则成立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各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单位。今年1月,中关村(重庆)军民融合产业园正式落户九龙坡区,产业园立足具有重庆特色与优势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以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国防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为研究方向,该项目预计可导入30余个军民融合项目。

……

但重庆的军民融合工作,依然是一道尚未答完的考题。

当前军民融合实现深度发展依然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关键瓶颈”:

如缺乏统一的主管牵头部门,军民双方信息、技术等不对称,缺乏有效的互通渠道,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双方的融合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等。

当地学者认为,要在体制机制上最大程度激发军民融合的潜力,强化产研结合,做好需求对接,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牵头实施,加强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激发“军转民、民参军”的动力和活力,各区县要率先做大做一批强龙头企业。

重庆市科委相关负责人则认为,重庆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首先需要协调整合军地科研、设计、教育、人才、设备等资源,支持共建共享研发平台,聚焦国防建设需要和产业发展重点,组织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加强军地双方协同创新,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其次,需要加快建立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体系,促进军民科技成果的双向转移及产业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