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
密云水库移民的三次迁徙之路
密云水库的三次移民历时近半个世纪。
第一次移民,始于1958年密云水库建库之初,为保证密云水库施工及拦洪,分两批搬迁了库区内65个村庄,进行清库。不到9个月的时间内,搬迁并安置5万余人。
第二次移民,发生在1974年。密云水库蓄水水位达到了153米,是自水库建成后水位最高的一年。库区“压宝地”(157.5米以下)大部分被淹,库边一部分村庄房屋进水,生产生活出现了困难。因此,密云县决定将一部分村庄再次迁移到水库南部定居。从1974年到1976年,共有13个村近4000人迁往水库南部的十里堡、西田各庄。
第三次移民,开始于1995年。经过这几次移民,密云县90%的村都有移民户。水库总面积33.6万亩,占用耕地24万亩,占当时全县耕地总面积的三成多,到上世纪90年代初,水库周边地区的人口已严重超载。国务院决定将居住在水位155米以下和生活条件比较差的15000人搬迁出库区。1995年首批移民迁出,历时6年,从密云水库周围共分三批移民12484人到通州和顺义,另有2724人选择了投亲靠友。他们的住房条件比过去好,耕地、就业门路比过去多,特别是子女受教育的条件有所改善,为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密云水库周边地区人口超载的问题也得到大大缓解。
新闻内存
密云水库档案
密云水库是华北第一大水库,素有“燕山明珠”之称。1958年,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首都北京生产生活用水开始趋紧,为保证首都供水,当年6月,水利电力部会同河北、北京有关部门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议,9月动工修建密云水库。提议很快得到批准。其建设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在水库修建期间,日理万机的周总理6次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帮助解决重大决策问题。1959年9月10日毛泽东更是乘车到密云水库视察工作。
在设备不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20多万人的团结协作,1960年密云水库终于修建完工。设计时主要承担着四大功能——防洪、供水、发电、养鱼。
1960年至1981年,水库担负着为京、津、冀地区全面供水的任务。
1982年以后,为了缓解北京市用水紧缺的局面,经国务院批准,停止向河北、天津供水,主要担负北京市城市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
1999年以来,本市经历连年干旱,设计库容43亿立方米的密云水库长期维持低水位运行,自2002年起,北京削减了工业供水,密云水库主要负责北京市的城市生活用水。
到2014年11月,蓄水量仅为8.817亿立方米。当时,就连海拔最低的库中岛也露出了水面,渐渐地,荒草、林木在此落地生根。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长江水千里驰援,担负起城区七成饮用水的供水任务。
2015年底,密云水库反向输水工程正式启动,春夏秋三季,每天都有约100万立方米长江水经泵站提升,反向输送至密云,充实“水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