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工智能替代了工作岗位的人们怎么办?

“这个其实不用担心。”王飞跃说,人工智能虽然会取代一些工作岗位,但也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比如手机上安装的地图APP,它看似剥夺了扛着仪器进行野外测量、制作地图的人的工作,但它也创造了新的岗位:开着车实地拍照的、软件维护的……做地图的人其实比原来还多了很多,只是工作方式不一样了。”

“有关研究显示,那些需要沟通社交和创意的工作,机器永远取代不了。人工智能把人类从单调低级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人们能去做更好玩、更有创意的事情。”刘庆峰说,“我们要改变人类与人工智能PK的对抗思维,树立‘人机耦合’的新思维,借助人工智能去做以前做不到、想不到的事情。”

只要坚持“顶天立地”、扎实推进,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有望后来居上

无缘前两次人工智能热潮的中国,能否在这一波热潮中后来居上?

受访专家给出的答案高度一致:完全可能。

王飞跃、刘庆峰和胡国平认为,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和美国同时进入了“无人区”。而中国在制度安排、产业应用、数据共享和公众接受度等方面比美国更有优势,完全能后来居上。

宋继强也认为,虽然在深度学习等原始创新方面美国和欧洲更强,但中国团队在跟进理解和改造应用上更胜一筹,在实际数据集测试和建造大规模计算机群训练等方面也十分擅长。

四位专家指出,在底层科学、技术原始创新和现有人工智能人才方面,美国和欧洲目前处于领先地位。“目前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工智能工程师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中国占比只有1/10左右,拥有十年工作经验的人也很少。”宋继强说。

“因此,我们一直坚持‘顶天立地’。”刘庆峰说,“顶天”是指一定要瞄准前沿、在原始创新上下功夫;“立地”是指在应用上要接地气,踏踏实实地推进相关技术、产品的持续研发和推广普及。“希望国家能更大力度、更有效率地推进产学研合作,打造良好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科学无国界,技术无国界,闭门造车会导致故步自封。”宋继强说,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上需具备国际视野,以开放的心态,联合国际上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创新、取长补短。

延伸阅读

人工智能的炫酷应用

帮医生看片子

利用人工智能来帮助医生识别医学影像,是很多人工智能公司近年来开发的新技术。在今年8月举行的全球肺结节测试中,人工智能需要对肺部CT样本进行识别,寻找其中的肺结节。科大讯飞发布的“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刷新了世界纪录,读片准确率达到94.1%。

帮小哥拣快递

今年的“双11”格外绿色智能,国内不少电商和快递公司在物流领域布局人工智能,配备了智能机器人进行快递分拣,有的机器人只需充电几分钟就能工作几小时。这些智能机器人能识别出快递的面单信息,然后设计出分拣最优路线。

轻松识别人脸

结账不用掏钱包,过安检不用拿身份证,回家不用找钥匙……这一切,都可以靠“刷脸”解决。这种解放双手的操作依赖于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技术。许多刷脸软件的人脸识别准确率已远超肉眼,克服了光线、表情、化妆、年龄甚至是整容的技术障碍,连双胞胎也能轻松识别。

(本报记者刘诗瑶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7年11月20日 18 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