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追求与迷茫焦虑

23岁的小雪(化名)小时的梦想是出国留学。经过多年苦读,她做到了,现在成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名学生。她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坚持自我,实现理想。”

她认为,人生只有一次而且如此短暂,不要总是顾虑太多、束手束脚。她计划未来尽可能多地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过,在采访中,像小雪这样“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想干什么”的比例并不高。很多受访者对独自面对来自社会、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表现迷茫和焦虑,并对个人利益十分看重。

一些批评者将“90后”群体表现出的这种倾向归结为颓废主义、功利主义或个人主义,如果借用鲁迅笔下九斤老太的说法,那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邓希泉并不赞同给新进入社会的一代贴上负面标签,即便新一代开始的表现并不是很好,何况“90后”出场时的群体表现十分惊艳。

他说:“从人类发展历程看,成人世界总是以自身价值观和眼光,来判断进入社会结构中心舞台的新一代会有哪些危险因素。社会变迁越快,成人世界对新一代的忧虑就越大。”但是他发现,往往代际冲突越激烈,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越足。

在访问中,很多受访者将“成就感”、“自由”、“美满家庭”、“舒适”等作为理想人生要素。因此,很多“90后”的政治参与意识、对党和国家大事的关注度更高。调查中,80%的受访者表示“关注了十九大”,其中近75%的人表示“收看了现场直播”或“通读了报告全文”。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这样的表述让不少“90后”感到鼓舞。在对中共十九大后青年人境遇的信心值进行打分(0-100分)时,10名受访者给出的平均分为73.8分,且没有低于50分的样本。

王洪喆认为,“90后”是童年时期就开始经历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代。正是这样的成长经验,让他们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

很典型的一个事例是,曾在学生时代激烈批判应试教育的“90后”,在访问中几乎都不认同废除他们曾经攻击的对象——高考。在他们看来,高考制度是实现公平竞争的一个重要方式。

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这两个阶段的目标,“90后”责任重大。

王善杨说:“我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带领我们走向美好未来,按照目前发展趋势,两个阶段的目标应该能提前实现。但这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目标更加明确,眼界更加开阔,在努力借鉴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以个人梦想的实现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如何引导青年人书写好人生华章?邓希泉认为有两个字十分重要。

一个字是“爱”,各级政府、全社会要充满爱心,采取包容和积极视角来看“90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邓希泉认为,当代青年的发展越来越难以由家庭承担,需要由政府和社会来提供资源,给予支持。“青年一代出现群体性问题,往往首先是成人世界的责任。”

另一个字是“严”,在信任基础上对新一代严加看护,并为青年不断创造和优化成长环境。

邓希泉说,任何一代青年人身上的特征都是两面性的,要尽可能引导其往正能量方面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希望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正是强调在以集体利益为导向基础上,关注个人利益,尊重青年主体性和合法权益。”

对于“90后”青年,邓希泉强调了理想信念的“总开关”作用,并希望他们结识好朋友、养成好习惯。他说:“希望多年之后,当‘90后’一代回忆往事时,并不是感官娱乐和刺激的苍白回忆,而是青春时为了人生理想付出的辛劳、结出的硕果。”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