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挝采访,感受最多的是情谊二字。过去常说,中老两国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情谊建立在地理联系上;现在,共筑一条路,互助同发展,两国情谊又多了很多新的内容。
回忆总是情谊浓缩出的精华。采访中,老一代给记者留下的更多是对过往的感慨。老挝革命前辈贵宁·奔舍那的子女中有8人曾在中国生活读书近10年,对中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奔舍那家族部分子女曾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八一学校同校。“平易近人,重情重义,这是我们家族对习主席的印象。习主席肩负重任,但他一直牵挂着跨世纪的老校友,使我们倍感亲切和感动。”贵宁的女儿开玛妮说。记者采访这一家人,听他们讲得最多的就是儿时的北京故事,和对中国的感念。讲到动情处,他们的眼角往往噙着泪水。这种情谊写在心底,经过风云历史的考验,历久弥坚。
相比之下,老挝年轻人对中国的情谊奔放得多。因演唱歌曲《一带一路》而在中国和老挝迅速走红的青年歌手阿提萨,面对记者的镜头引吭高歌,打着响指手舞足蹈。“热烈欢迎,习近平伯伯,您的来到,老挝人民热情欢迎,欢迎您来到首都万象;习近平伯伯来了,一定要去品尝牛肉末、凉拌木瓜丝……”歌词中出现的两份菜肴,味道未必多合客人的胃口,但它一定是阿提萨认为的最好待客美味,他毫不保留、毫无修饰地奉献出来。这种感情写在脸上,率真质朴,洁白无瑕。
虽然表现方式不同,情谊就是情谊,始终在那。而且,不论哪种情谊,一定有它产生的内在逻辑,有它成长的感情基础。在万象省丰洪县中老铁路第Ⅵ标段上,有工人告诉记者,村里有群七八岁的娃娃,经常结伴到施工现场看一看,对着施工人员齐声说:“我要坐火车去中国!”每到这个时候,中方很多员工都会激动地抱起孩子们。毫无疑问,中国建设者的热情会因为孩子的愿望而更高;也可以想象,当这群孩子有一天坐上火车去中国的时候,今天他们对中国怀有的感情的种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任何一种付出都会有回报,只是程度多少、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情感的付出更是这样。记者采访贵宁的另一位孩子叫宋朋,他自己介绍说,是朋友的“朋”,用这个字,是为了纪念中老之间深厚的情谊。一个人,用自己的名字去表现两个国家的友谊,这也需要真挚的爱。如果人人都能够这样去爱,中老两国的友好就能收获最大的回报,这将是中老两国拥有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