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华行之千年古郡 多彩儋州

发布时间: 2017-11-10 16:28:2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勇 | 责任编辑: 王东海

关键词: 热带观赏植物,地理标志产品,铁匠村,鳙鱼,松涛水库

拥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海南省儋州市,沉淀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儋州人民在当今社会的诸多愿景。儋州人在这片厚重又多彩的土地上用智慧与双手耕耘出自己的天地,而儋州也用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回馈着勤劳的儋州人民。儋州热带植物园内有哪些奇妙的植物,松涛水库除了如画的风景还有什么秘密,地道的儋州粽子是怎样的味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铁匠村的人们该何去何从?一起深入探寻这座千年古城,感受儋州今天的魅力与风采。

海南省儋州市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构成,地处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南缘,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为23.5℃。多样的地理风貌及温润的气候十分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尤其是热带植物。

儋州热带植物园就有着引进自40多个国家的共1000多种珍稀热带植物。这座中国热带植物资源的宝库建于1958年,也是世界热带作物资源的缩影。全园现有热带珍贵树木、热带香料植物、热带药用植物、热带果树、热带油料植物和热带观赏植物,很有观赏和研究价值。

儋州热带植物园所处的宝岛新村又名儋州两院,两院既是个地名,也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与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简称。植物园正是这两所学府的植物标本园,两院的科研工作者们经常会到园区内考察,学习,黄少华就是这众多科研工作者中的一位。

身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黄少华经常会到植物园中作标本采集与植物生长状态的记录工作。走在园中,随处能见到许多外来引进植物,而研究员们的工作就是观察它们的生长,从而确认这些外来植物能否大量种植以达到经济效用。

植物园内的植物种类随着不断的引进越来越多,采集标本是必要的,这份工作黄少华做了多年,也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标本的采集工作还在继续。

远在几十公里外的木棠镇北岸李村,人们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北岸李村又名铁匠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由于土地贫瘠,铁匠村人被迫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习得打铁技艺,逐步发展成“户户有高炉、人人会打铁”,“铁匠村”的村名由此而来。这门世代相传的打铁手艺一直流传下来,村民李巨旺就曾帮着爷爷做打铁的工作,如今他在从事另一项手艺活,今天他打算在家中的作坊准备制作一个花梨木笔筒。

笔筒的制作相比其他花梨木雕要相对简单,但仍需要多种工序以及耐心才能完成。笔筒的制作虽然简单,但李巨旺从不怠慢,在他心里,每一件木雕都是艺术品,值得用心去对待。对于这门手艺他早已得心应手。上世纪80年代,由于打铁业逐渐被现代科技所淘汰,铁匠人开始探索新的生计。他们放下手中的锤头,从开始加工牛角等工艺品逐渐变成现在家家户户从事花梨木雕为主。

在铁匠村的道路两旁,古老的石头建筑显示着村子古老的历史,村子不大,然而全村从事花梨木手工艺品加工的作坊就有上百家。村子的另一侧,村民李山秀正在处理一批制作花梨木手串的原料。这所老房子是李山秀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工作的场所。在铁匠村,从事花梨木雕的大多是年轻人,因为这份手艺很考验眼力,李山秀是村中仍在从事木雕的老手艺人之一。花梨木手串是由这许多的木珠串联而成,加工木珠需要重复无数次的打磨,每一次打磨都要细心认真,因为稍有偏差就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木珠的打磨工作每天要持续很长时间,制作完成后的珠子都被放置在李山秀家中的一角,仔细检查每一颗成品或半成品后他还要继续手中的工作。打磨的工序虽然枯燥,然而李秀山却乐此不疲。每当劳累时,他就在自己的小院中思考刚刚结束的工作细节,力求每一步都接近完美。在着手木雕的艺术创作时,李秀山可以一整天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李巨旺的木雕笔筒的制作即将完成,这种美观的物件李巨旺的店中有很多。店铺就挨着作坊,店中琳琅满目的木雕艺术品总能吸引大批游人前来。这些木雕的原材料多为名贵的花梨木,再加上艺术性浓厚的各种造型与雕纹,远远看去就很赏心悦目。游人们有些来观赏,有些遇到心仪的木雕也会购买。木雕上所雕刻的,如竹子、佛像、如意等,均是美好的寓意。

每到闲暇时分,李巨旺总会去看一看村口的铁匠村村史馆,馆中记载了铁匠村的过去。这些展示的古旧打铁用具均是铁匠村的人们从自己家里拿来的。有些器具不知用了多少年,它们也伴随着铁匠村一路走来。

村史馆中记录着铁匠村的过去,也展示了村子的今天。这种历史和现代的碰撞正悄悄改变着铁匠人的命运。虽然木雕工艺在铁匠村历史并不久远,李巨旺却相信心灵手巧的铁匠村人总能走出自己的路。

儋州植物园中的标本采集工作已经完成,黄少华要把这些标本都带到园区附近的标本室去,做进一步的标本整理。

黄少华所在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创建于1954年,其前身是设立于广州的华南特种林业研究所,1958年迁至海南儋州,也迁来了一批科研工作者。这群研究人员的子女有些也追随着父辈的脚步继续前行,形成了一个科研群体,黄少华正是其中一个。对于他们来说,植物研究不仅是工作,更是一份传承。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就坐落于热带植物园旁边,儋州优质的气候条件给这群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隶属科学院的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内,科研工作者像往常一样认真进行着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这些热带花卉种质资源会在这里被很好地收集、保存、鉴定。热带花卉的离体保存是一项耗时数月的工作,这些花卉被保存于玻璃器皿中,其中的养分会促进植物在恒定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这项工作有助于对植物的研究以及研发新品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共建有10个研究所、3个试验站、1个分析测试中心等科研机构,紧挨着植物园的便利,提升了科研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除了了研究人员的辛劳付出,植物园附近的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的图书馆,也迎来了到此温习功课的学生们。这里积淀了众多有关热带作物与植物学的知识,图书馆内被一片浓厚的学习氛围笼罩着。

在宝岛新村,一边是辛勤研究的科研人员,一边是认真学习的莘莘学子,儋州两院人用自己的努力给热带植物研究领域默默做着贡献。

独特的气候与地貌赋予了儋州多种多样的植物种类,也给儋州带来了不同于其他海滨城市的绚丽风光。绵延不绝、变化多端的海岸线是游人们对儋州的第一印象,沙滩和怪石是这里随处可见的,然后深入到儋州的山林之中,满目的苍翠会使人忘却它海滨城市的身份。

位于儋州市兰洋镇南部的热带雨林区被多种多样的植被掩盖着,山中时而传来的水声预示着山间的瀑布不远了。多年来,山上溪水直流而下,飞珠溅玉,日夜不停,在山间形成一汪深潭。潭水碧蓝清澈,潭中的巨石,酷似一只母鹿,终年伫立深潭之中,弯颈偏头,眺望远方,所以这里被人称为鹿母湾瀑布。

隐匿在山中的深潭精致神秘,而鹿母湾附近的松涛水库则是壮丽宽广。位于儋州市南部的松涛水库是海南省第一大水库,水库集水面积1440平方公里,总库容33.4亿立方米。水库大坝位于南渡江上游的儋州市亲足口峡谷,它阻断并保存了这些生命之水,而水库也解决了海南岛北部4县1市的灌溉用水问题。

松涛水库景色迷人,每年总有无数游人前来感受它的壮丽。放眼望去,透亮的湖面把天空映射在水中,仿佛置身于一面巨大的镜子前。松涛水库不仅是旅行的好去处,也是当地渔民们下网捕鱼的场所。深入到水库腹地,一些渔民正准备起网。这些网住的鳙鱼个头不小,数量很多,今天的收获颇丰。松涛水库中浮游生物丰富,是良好的淡水鱼产地,鱼肥油多,但不腻,其中以松涛鳙鱼最为突出。

当地人黄海在水库边开了一家餐厅,其中最重要的食材当属水库里的鳙鱼,随着渔船的返航,他挑选了几尾不错的鳙鱼,用作今天的主菜。黄海的餐厅离水库大概一百来米,回到店内后,鳙鱼就被倒入准备好的水池中,这也保证了食材的鲜美。餐厅内很快坐满食客,松涛鳙鱼正是这些食客的首选菜品。

松涛鳙鱼没有固定的烹制手法,这种食材可以制作出多种多种菜肴,依食客口味而定。一条鳙鱼可以做成几道菜,其鱼头部分是整条鳙鱼的精华部分,常用来做剁椒鱼头等,而鱼身部位可烹制成炸鱼块,红烧鱼块等。鳙鱼的制作工序繁多,一道精致的美味并不能随意从水库中端到餐桌上,黄海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更明白每一条鳙鱼的珍贵。

对每一位食客来说,美食出锅前的准备是漫长的,好在眼前就是美景,感受一番身处农家乐小院的惬意,美味的鳙鱼即将呈现在眼前。

松涛鳙鱼不管是烹制哪种菜肴均是味道可口,这种美味在当地人中早已颇负盛名,有些游人来此是为了饱览优美的风光,也有一些是慕名前来品味这道美食。丰富的物产资源给儋州众多美食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这些美味加上身边无处不在的美景总是能令游人们流连忘返。有些美食本身就被大自然赋予了光环,而儋州一些传统的民间美味更有地道的儋州味道。

儋州市区的一条街道上,一家店铺中正进行着粽子的制作。每天一早,黄秀英就会从第一道工序开始,着手地道的儋州粽子烹制,今天她要做的就是儋州粽子中最受人们喜爱的鸭蛋黄花猪肉粽。

整个粽子的制作有几十道工序,每一种原材料都要经过精心的烹制才能合为一颗粽子,好在有丈夫陈照用的帮衬,也不觉劳累。鸭蛋黄花猪肉粽的主要原料有四种:茄冬叶、火山岩糯米、跑海鸭蛋黄以及花猪肉,这些材料全部都产自儋州。糯米清洗干净后加入盐等调味料,猪肉切块后需要用盐、糖、料酒、酱油等腌制。其中跑海鸭蛋黄晶红、味美鲜香,儋州的跑海鸭以小鱼、小虾等海洋生物为食,这种海鸭蛋没有普通鸭蛋的腥味。

包粽子是个技术活,鸭蛋黄花猪肉粽的重量一般是250克,黄秀英总能拿捏得恰到好处。在家人的共同劳动下,包粽子虽然是个重复的动作,但并不令人感到乏味。有时订单太多,丈夫陈照用会去店铺对面的库房里取出更多筐来,盛放当天的粽子。

为了让鸭蛋黄花猪肉粽能很好的释放它的味道,粽子下锅煮制的时间需要10小时。在高温的环境下,众多味道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一颗美味诱人的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里多种不同的味道混杂在一起,却又相辅相成,挑逗着食客的味蕾。粽子虽然美味,但它的背后是手艺人对粽子工艺的一代代传承与沿革。作为海南儋州汉族的传统小吃,儋州粽子历史悠久,黄秀英的手艺就传自家里的父辈,至今已经多年,她希望能让更多人品尝到儋州粽子的味道。儋州粽子在2015年被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如今它逐渐走出儋州,带着地道的儋州味传向全国。

儋州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产与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儋州人的心灵手巧和淳朴善良。多年过去,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儋州两院的科研人员,仍用智慧探索着这里的奥秘;铁匠村的人们即使放下铁锤,打铁声仿佛还回荡在耳旁,人们仍能用双手刻画出精美的艺术;儋州粽子的销量越来越高,它的味道却不曾改变;松涛水库年复一年迎来越来越多的游人,松涛鳙鱼的诱惑也愈发浓厚。经过历史的积淀,千年古郡儋州这座城市中有太多古老而璀璨的人与事,而这些故事也穿透了岁月,历久弥新。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