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和国际动物保护组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动物福利的理解。动物福利是其个体试图适应环境时的一种身体和精神状态。动物福利不仅意味着减少动物的疼痛,还要培育和满足动物的天性和需要。

动物福利是对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实施保护的具体体现,与动物保护不同。全球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政府间兽医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又称为国际兽疫局(International Office of Epizootics,IOE),将动物福利定义为动物的一种生存状态,良好的动物福利状态包括:健康、舒适、安全的生存环境,充足的营养,免受疼痛、恐惧和压力,表达动物的天性,良好兽医诊治和疾病预防,合理人道的屠宰方法。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致力于通过改善动物福利,最终消除饥饿和贫困。动物实验替代方法“3R”原则为科研中动物使用提供有用的指导,分别是减少实验动物数、改进动物实验方法、替代实验动物。迄今为止各国的学者或组织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保障动物健康、反对虐待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动物福利并不是反对利用动物,而是反对残忍、非人道的虐待动物。动物福利和人的福利是不同的,动物并不是要求额外好处,而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动物福利的目的就是要人类合理利用动物的同时兼顾他们最基本的福利,而非“禁食肉”“禁穿皮毛制品”“禁养动物”等激进思想。比如以下两项基本原则普遍适用:① 在伦理道德上,人类有权利饲养动物用以生产食物。②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饲养的大多数动物都可以感受到疼痛,减少动物的疼痛是人类的应尽的义务。

对于动物本身,福利被定义为生理、行为得到满足,没有虐待;对于人类则意味着安全、健康的畜产品。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动物源食品需求,也带来了大量的动物源食品安全问题。低福利畜舍饲养密度大,环境差,有利于致病菌的传播,进而兽药使用量增加,肉类残留抗生素等药物。

研究显示,通过改善动物福利,可以有效的提高畜产品品质,获得更高的产品价格,提高农场主的总体利润。由此可见,动物福利既可以减少动物的痛苦,也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如今我们对“精神福利”仍有很多争议。动物福利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术语,任何对动物福利的定义都必须考虑与其相关的可用科学证据,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应用、法律文件中精确的使用这个概念。

动物福利五项指导原则中的免受恐惧可将其简单的归纳为精神福利,解释为情感表达,但精神状态是主观和感性的,如疼痛、挫败、恐惧、焦虑等,无法直接进行科学研究,只能对其进行间接研究。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物是可以感受到生理疼痛的,包括所有脊椎动物和部分无脊椎动物。

动物在精神上是否具有“情感”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只有人类才有“情感”,有学者认为哺乳动物也有“情感”的,因为哺乳动物具有超过250种细胞类型及非常复杂的中枢神经系统。动物能否体验“快乐”有待于动物行为学和神经生物学进一步研究。

目前,国际学者或组织对动物福利定义中涉及一些我们不容易理解的词语,如“感知力”“心灵状态”“情感”“动物伦理”等,还包括一些容易产生歧义或反感的词语,如“快乐”“舒适”“自由”等,这种拟人化的翻译模糊了国人对动物福利的理解,认为动物福利高不可攀,难以接受。而我国所理解的动物福利从本质上远高于西方国家解释的动物福利,而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加大了动物福利在我国立法的难度。

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可将“快乐”译为“感觉良好”,“情感”译为“知觉”,“舒适”译为“良好”,“自由”隐译为“需求”。回避引起争议的词语,有利于初期动物福利在我国的发展。

动物福利是涉及农业、经济、文化、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不同学科背景对动物福利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兽医考虑动物的健康问题,行为学家研究福利与行为的对应关系,生理学家研究应激带来的影响,畜牧业关注畜禽的生产性能。在诸多标准共存的情况下,对动物福利的定义必然不相同。

兽医在推进和发展及宣传动物福利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兽医工作已从过去诊疗动物疾病为单一目标发展到保护动物健康和保障生物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提高动物福利和保护环境等多个目标。执业兽医需要直接预防动物疾病并减少动物痛苦,宣传和弘扬动物福利;官方兽医在监督、检疫过程中必须贯彻执行OIE动物卫生法典中关于动物福利的内容。可以说,作为一线工作者,兽医也是动物福利的主要践行者之一。

动物福利应与人自身情况和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尤其是集约化饲养与散养并存的畜牧业现状,满足动物的基本需求应是提高动物福利的首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