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厦门11月8日电题:跨越百年的中美乐曲——巨型管风琴重生记
新华社记者许雪毅、付敏、刘娟
100年前,它诞生在美国波士顿,轰动一时,成为北美四大名琴之一。然而,历史的变迁中,它一度伤痕累累,无法再发声。
10年前,它在爱国华侨胡友义的安排下,从美国辗转来到中国厦门,在“音乐之岛”鼓浪屿上开始了重生之路。
今天,卡萨翁——这台目前中国大陆最大的管风琴在它百岁之时,终在东西方能工巧匠的手中焕发了青春,再次奏出了天籁之音。
从波士顿到鼓浪屿
“这台管风琴在美国非常有名。”美国管风琴演奏家蒋士挺9月底到鼓浪屿参加国际管风琴文化系列活动,见到风琴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卡萨翁时激动不已,对他来说这是“老友重逢”。
蒋士挺大概20年前第一次见到这台巨型管风琴是在它的老家——波士顿以马内利教堂里。这座教堂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直到现在还保留着举办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会的传统。对当地人而言,教堂音乐会里没有管风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卡萨翁出自名家之手,设计者林恩伍德·法纳姆是管风琴界的重量级人物,这使得它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
1917年,世界还处于大战之中,但卡萨翁的诞生没有受到影响。加拿大卡萨翁公司的人来到美国波士顿,制作完成了这台标号700的管风琴。它体量惊人,高13米、长12.5米、重35吨,拥有7000多个音管和100多个音栓。
“美国很多著名管风琴音乐家都弹奏过它,或慕名登门聆听用它弹奏的曲目。”蒋士挺说。
但令爱琴人士扼腕叹息的是,这台巨型管风琴在岁月流转中伤痕累累,最终“失声”。
澳大利亚资深管风琴工程师伊恩·韦克利在美国看到这台即将被弃置的名琴时也很震撼。在他看来,“这台琴很特别。”它有一个弹奏平台,可以同时控制两个部分的乐器,每个部分都可以弹奏一场完整的音乐会。琴的音色非常棒,通过它可以听到遥远的、原汁原味的交响乐风格。他希望能有人可以拯救这台名琴。
作为澳大利亚中国华侨胡友义的朋友,伊恩·韦克利知道胡友义正在全球各地收集管风琴,为给家乡正在筹建的风琴博物馆充实藏品,他想胡先生或许会对这台名琴感兴趣。
果不其然,当他晒出卡萨翁照片时,胡友义特别激动,马上询问如何购买这台琴。“这就是所有故事的开始。”伊恩·韦克利说,胡先生很了不起,他总想给家乡留下一些可以面向未来的东西。
2007年,卡萨翁在10多位管风琴工程师的帮助下,被装进5个集装箱,耗时3个星期,漂洋过海来到厦门。
鼓浪屿的沙滩见证了这对朋友散步的身影。很多次,他们行走在岛上的音乐声中,谈论风琴博物馆、卡萨翁和这个小岛。“鼓浪屿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这台管风琴让中西文化再一次融合,与鼓浪屿自身特色交相辉映。”伊恩·韦克利说。
浩大的国际工程刻苦
90后德国小伙子弗朗茨·罗思已经在鼓浪屿待了一年。“5年来我修了近百台管风琴,卡萨翁是其中最大的一台。”
弗朗茨·罗思的衣服打着Rieger标志,这是他所属的管风琴公司,是此次签约的修复方。但对这样顶级的专业公司来说,修复卡萨翁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仅仅因为琴体巨大,而且修复需要尽量符合100年前的技术标准和审美理念。
修复工作成了国际性合作工程。来自奥地利、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位专家参与其中。弗朗茨·罗思是其中之一。“和同时期被拆掉的欧美巨型管风琴相比,这台琴很幸运,它在鼓浪屿找到了好归宿,重获新生。”他说。
安置和修复工作极富挑战性。卡萨翁来到鼓浪屿后,因为体量太大,专家们先是为它量身打造了一个“家”——一座新的风琴博物馆。“你需要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困难的不仅仅是搬运过程,还需要尽量保证它到鼓浪屿后能与它在波士顿时的布局、安装一致。”伊恩·韦克利说,我们要体现管风琴的完整性和原创性,希望游客可以多角度接触管风琴,甚至可以走进管风琴里面参观内部构造。
修复过程中,在保持原来标准的情况下,专家们还运用了很多高科技技术,比如,琴的控制系统是电子的,但原先的电路系统老旧严重。修复团队用现代电路系统将弹奏台和管风琴琴体联系起来,以实现自动演奏功能。
“在中国修复西方乐器是一个奇妙的体验。”澳大利亚管风琴修理师凯特·芭特利说,中国人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修复一台美国管风琴,这种对艺术品的珍惜和器重弥足珍贵。
“想象一下,穿行在巨大的琴体中间,数千根音管环绕,琴身内部的零部件随着旋律在你眼前跳动,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凯特说,以前大家更多地关注中美之间的政治和经济交流,而这台琴让人想到,中美之间的文化互动也很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