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昆明市呈贡区推动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攻坚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昆明市呈贡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云南省发展规划条例》、《昆明市发展规划条例》和《中共昆明市呈贡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规划范围为呈贡行政辖区范围461平方公里,规划重点为呈贡核心区160平方公里。《纲要》主要阐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十三五”时期指导全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编制和实施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现代化新城的行动纲领。以下是未来五年主要任务:
一、建设魅力宜居新区
以国际化视野规划建设管理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把呈贡建设成为魅力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一)加强规划引领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要求,充分发挥规划在新区建设管理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根据滇中城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和昆明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完善核心区、四个托管区、产业园区等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实现新区各项规划与滇中、市域无缝衔接,以一流的规划引领新区建设和发展。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强化城市设计,对城市布局、功能、形态、色调等进行系统设计,在城市建筑中融入时尚元素,体现现代审美取向。加强历史古迹、名人故居、古树名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呈贡山美、水美、花美、景美的独特优势,将滇池景观、河道湖泊、万亩梨园、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等生态元素融入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新区的内涵和品质。处理好呈贡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的关系,将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统一规划、系统推进,形成新旧城区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完善规划审批会商机制和公示制度,组织和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管理。强化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建设精品城区
坚持适度超前发展,重点完善以综合交通为主,以市政设施、能源、信息为支撑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有序推进片区开发建设,着力构建支撑现代化新区建设的平台。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综合交通工程。加快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对内高效畅通、对外方便快捷的现代交通体系。铁路:配合推进云桂、沪昆、渝昆、成昆、昆玉等铁路客运专线和火车新南站建设。抓好火车新南站周边路网、水、电、气、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服务推进昆明铁路枢纽工程。公路:协调推进黄马高速、呈澄高速、324国道提升改造、联大路立交、大渔片区立交、昆石马郎立交、黄马呈贡北立交等一批交通干道和枢纽建设,到2020年,全区公路里程提高到100公里以上。城市路网:协调推进昆明老城至呈贡新区的快速道路、三铝公路改造提升、东外环线、古滇路、黄马高速联络线等道路建设,打通昆明火车新南站至阳宗海大道的断头路,实现“一核四区”内外交通融合贯通、高效转换。到2020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公共交通:坚持公交优先,配合推进轨道交通4号线、1号线支线、晋宁线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调整增加现有公交网络,增加公交停车场站,确保呈贡新区城市交通综合体系与市域交通体系全面衔接,实现新区内外交通高效转换。枢纽场站:结合铁路、公路、轨道交通和城市道路建设,配套建设客运和城市公交枢纽,构建高效合理的换乘和转运体系。
市政设施工程。做好市政设施与城市建设的配套衔接,构建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市政设施体系。供水系统:配合做好滇中引水工程呈贡段建设工作。2020年城镇日供水能力达到16.4万立方米。排水系统:加快排水系统建设和管网日常清淤除障工作,鼓励中水回用,推进雨污分流体制,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垃圾处理系统:完善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工程,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照明系统:逐步实现城市道路照明设施建设与道路建设、改造同步实施,确保新建道路主、次干路路灯安装率达100%,支路及一般道路路灯安装率达98%。完善城市照明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实现路灯计算机远程自动监控系统覆盖率达95%,亮灯率达98%的目标。城市防洪体系:结合河道、沟渠治理,加快实施防洪达标工程,整治淹水点,提高城市防洪能力。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和改善消防、气象、人防、地质灾害等防灾减灾设施,整体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城市安全运行。
能源工程。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加快尖峰山风力发电场建设,推进110KV万溪冲变电站、乌龙变电站建设,增强供电能力。加快天然气置换,城区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60%以上。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1000 个。
信息工程。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大力推进通信网络扩容升级和能力优化,提升互联网传输网络容量和承载能力。推进通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加快全区光纤到户建设,提升“最后一公里”接入能力,加快建成“全光网新区”,家庭光纤入户平均接入宽带达到200Mbps,企事业单位用户宽带网络平均接入宽带超过200Mbps。加快推进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和省信息中心在呈贡信息产业园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大力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建成高速宽带公众信息传输网络,实现公共免费WiFi全覆盖。
片区开发工程。坚持分区规划、连片打造,加快片区开发,打造现代化、生态化的居住区、商贸区和城市综合体。协调推进新城建设与老县城改造,注重保护城镇特色传统风貌,实现“新老结合、功能互补”。加强城市景观、建筑色调、绿地空间、夜景亮化的整体性规划调控,形成和谐有序的城市外部景观。提升重点地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打造具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构建城市标识系统。建设海绵城市,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做好存量挖掘,有序进行城镇闲置用地再开发,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效率。
(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建立高效、精细、协调、便民的城市建管分离的长效机制,下移城市管理重心,健全以区级为管理主体,街道为基础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形成科学完备的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完善城市管理系统运行流程,加快标准化建设,规范优化职能部门业务流程,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市政道路维护、城区绿化养护、市容秩序和城管执法等进行动态管理,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提高执法部门的依法行政水平和文明执法意识,体现人性化执法理念,规范综合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市场化的基础设施管养机制,将市政设施维护、园林绿化养护、环境卫生作业等逐步推向市场,实现管养分离。强化监管机制,采取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管理过程进行监督、评价与考核,形成各方参与的立体监督体系,促进城市管理高效、透明。在成熟的建成小区和新建小区成立社区居委会,加强小区管理。
(四)打造城乡一体样板区
打破传统产城分离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融合、人口与产业集聚相协调,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树立功能复合理念,加快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提升就业创业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设功能完备、设施现代、环境优美、出行方便、充满活力的产城融合示范和城乡一体样板区。
推动“一核四区”融合发展。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统筹“一核四区”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和城乡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在加快推进连接区域内外交通体系建设的同时,着力改善核心区与四个托管区之间的基础设施连接,打通“一核四区”之间断头路,改善各片区对外交通状况,加强内部交通联系,构建区域联通、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统筹规划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完善各片区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居住、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提升宜居水平,实现各个片区由分散发展到产业集群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良性互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万溪冲、刘家营、赵家山、段家营等涉农社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涉农社区路网及水、电、气、电信等市政配套设施规划和建设,实施污水治理、低水压改造项目。完成关山小(1)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马鞍山小(2)型水库加固扩建工程。继续推进农村路面硬化工作,完成农村道路硬化 100公里。实施以“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工程,加快住房改造建设,实施示范村农房新建、旧房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发展太阳能、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社区建设进程,完成 11个失地农民新型社区建设。
二、建设产业聚集新区
抓住省、市跨越发展的机遇,着眼于城市发展空间战略调整和功能优化配置,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围绕产业集聚、人才集中、资源集约和功能集成,着力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势能,提升服务环境,提升区域辐射力和经济带动力,打造新型产业聚集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1.5%;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5亿元,年均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48.3:50。
(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优化产业布局,努力构建以核心区为中心,以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托管区域为依托的“一核四区”产业发展格局。
呈贡核心区。以泛亚铁路、火车新南站、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为契机,以五大产业园区、两大特色片区为支撑,重点发展信息、生物医药、康体、花卉、金融、文化传媒、商贸、房地产及林果蔬菜等产业,打造服务全省、面向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信息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医疗医药康体产业中心和国际花卉交易中心。
马金铺片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软件及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新材料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新能源、科技与环保、研发设计、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洛羊片区。重点发展光电子、金融电子及服务,互联网+装备制造。加快推进国际陆港建设,吸引集装箱仓储、运输、国际货运代理、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与服务企业进入园区,建立西南地区国际化物流与电子商务核心区。建设现代国际综合物流中心,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打造金融电子及服务和红外微光电子产业化基地。
大渔片区。重点发展“互联网+”旅游及信息产业相关的会展、人才培训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应用与旅游业、会展业融合创新,打造智慧旅游和信息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引进高端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项目落户片区,创新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品质,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国际一流、生态标准的综合性旅游产业园区和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七甸片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打造一批产业链条长、支撑作用大、辐射带动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
(二)加快核心区产业发展
核心区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康体产业、现代商贸业、房地产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引导和支持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昆明呈贡金融产业园、三台山文化旅游产业园、昆明医疗医药康体产业园五大产业园区和万溪生态旅游、新南站商贸圈两大特色片区错位发展、差别竞争、特色取胜,促进产业聚集,培育产业集群。
信息产业:以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为核心,以云南政务信息中心、省移动信息技术中心、浪潮昆明云计算产业园(一期)、“云上云”双创基地等重大项目为抓手,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高端软件制造、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国际通信业务,打造辐射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信息服务中心、国家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和云南“云上云”信息产业发展核心区。
生物医药康体产业:以昆明医疗医药康体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云南白药核心业务板块,建设好宝相科学园,拓展养生会所、健康管理及服务、休闲度假、高端特色专科诊疗、健康产品制造等领域,形成医药康体产业链。依托云大医院、昆明市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利用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将医疗护理、健康管理、康体保健、休闲养生、旅游观光相结合,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打造中国特色国际化医疗旅游片区。与高新区形成联动,加快片区生物医药康体产业发展。
现代商贸业:以新南站商贸片区为重点,推进新城中央商务区,大学城、老城区、乌龙片区商圈建设,完善商业设施,构筑汇集商务、购物、旅游、住宿、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集中商务活动区。以龙头商贸企业和高端品牌为引领,以多业态集聚为发展主导,积极引进国际品牌,大力发展精品百货、国际品牌旗舰店、专卖店,提升商贸业国际化、时尚化、规模化水平,打造业态先进、规模领先、购物环境舒适的国际时尚精品商业中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建设B2B、B2C、O2O电子商务及C2C电子商务平台,提升传统生活服务业,打造智能化购物中心。构建立足昆明、服务全省、面向西部、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房地产业:科学合理确定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结构与方式,严格房地产企业准入资格审核,加快配套生活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配套完善、功能复合、紧凑发展的宜居新区。加快房地产存量消化,鼓励保障性住房“以购代建”。支持房地产转型发展,培育养生、养老、旅游、就学等地产市场,拓宽发展空间。强化房地产市场研判和舆论引导,促进房地产与“互联网+”相融合,提倡绿色、生态、环保的建筑理念,发展尊重环境、减少能耗、反馈自然的生态地产。规范房地产市场中介服务,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引导住房合理消费。
科技服务业:依托大学城和科研院所,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工业设计等科技服务业。
金融业:以昆明呈贡金融产业园区为载体,制定出台园区二次招商配套政策,引进国际国内金融分支机构、区域性总部,加快金融机构聚集。积极发展商业保险、融资担保、信托、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新兴金融机构,加快发展财富与资产管理业务,引导互联网金融规范化、健康化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借鉴金融发展经验、补足短板,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次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大学城和亚广传媒、泛亚文化传媒产业基地,发展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产业,发挥科技教育机构、信息产业和高智力人群高度聚集的优势,吸引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促进文化传媒成果向商业成果转化,突出科技与文化结合,培育和孵化软件开发与设计、网络游戏、动漫制作、影视制作、信息服务等以数字内容为重点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高附加值、多功能、多业态的数字化文化企业集群,打造集学、研、产为一体的文化传媒产业区。
现代都市农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巩固提升花卉、蔬菜、水果三大市场的地位和功能,创新品牌,突出发展生态型、外向型现代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以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为载体,扩大“斗南花卉”品牌效应,大力发展花卉商务、研发、种植示范、物流、会展、总部经济、文化旅游及配套服务,形成全产业链,提升“亚洲花都”品牌影响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进一步扩大“呈贡宝珠梨”和“呈贡蔬菜”的品牌效应,发挥呈贡宝珠梨地理标志产品优势,建设万亩采摘园,办好梨花节、采摘节等节庆,发展果园休闲观光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发展蔬菜无公害种植,打造集种苗培育、生产种植、加工保鲜、速冻及冻干系列产品、储运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扩大呈贡蔬菜品牌效应。
文化旅游业:推进三台山、冰心默庐、张天虚故居、文庙片区开发建设及呈贡老街保护,推进乌龙卧龙浦古渔村保护修缮工作。结合斗南花卉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都市农业总部经济观光旅游。结合昆明医疗医药康体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康体保健疗养新型旅游。依托斗南湿地公园、捞鱼河湿地公园等环滇池湿地公园和梁王山,结合洛龙湖、昆明湖、映春湖、万溪湖等湖泊,打造“梁峰观海”新景观,发展山水生态旅游。办好梨文化、花文化、传统美食文化等活动,聚集人气商气,提升新区对外知名度和满意度。
(三)加快园区与片区建设步伐
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提升园区城市功能,推动园区片区从单一生产型区域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多点支撑的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变,努力打造生产安全、出行便捷、环境优美、服务配套、生活舒心的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新城区。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强园区和片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学校、医院等公共配套。抓好土地收储,大力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化厂房,增强园区片区吸引力。加强园区功能分区建设,支持云南城投等龙头企业承建功能片区,带动中小企业聚集,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实施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加快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回用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园”与“造城”并举,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理念谋划、规划园区、片区,用城市建设的方式建设园区、片区,把园区片区建成功能配套,聚集各类要素的城市新区。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按照“一区一主业”要求,制定园区产业目录、设定准入门槛,合理集中配置生产和资源要素,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引导相关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形成按产业链纵向分工和相关产业横向聚集的格局。推进园区开发模式创新和实体化管理,有条件的园区管委会与驻区街道实行“园处合一”,把区级的经济管理、行政审批权限下放给园区行使,使园区有较大的决断权、处置权,减少协调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金融产业园发展步伐,与西山区金融园合力建成省级金融产业园区。将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建成4A级景区,整体提升园区竞争力。发挥优势园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品牌、人才、招商、管理等输出与共享,引导优势园区整合周边工业地块,实施组团式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联动开发、招商合作等形式加强与其它园区合作共建,拓展发展空白。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抓住国家、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加大产业引导和扶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壮大产业。
加大产业引导和扶持。增强服务意识,用足用好中央、省、市相关政策,促进产业发展。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建立落后产能负面清单,逐步对落后产能实行“四禁”:禁止进入、禁止供地、禁止环评、禁止融资。完善重点项目行政审批代办工作机制,对引进的重点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明确主办部门,明确专人负责,明确进度安排和时限要求,合理整合行政资源,高效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清费减负力度,规范银行收费行为,减少服务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落实社保优惠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在生产经营中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允许缓缴应由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引导大企业做强、小企业做大、新企业做多,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的新型企业组织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整合重组,支持大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设立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培育一批优势成长型、龙头带动型、质量效益型企业。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发展、大项目建设搞好协作配套,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生产、精细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品牌化运作方向发展。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融资、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市场开拓、管理咨询等服务。进一步减轻民营经济负担,降低准入门槛,扩大市场准入范围,实现平等准入、公平待遇。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鼓励大企业配备制造执行系统、商业智能和数据挖掘系统等先进信息系统,建立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网络。
三、建设活力开放新区
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在核心位置,以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为主题,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新区建设。迎接高铁时代,积极主动融入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到2020年,力争把呈贡新区建设成为最具活力、最具吸引力、最有影响力、最有创造力的现代化科教创新新城。
(一)全面实施创新驱动
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细化目标、硬化举措,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全区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营造万众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团队的人力资源及科研能力优势,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构建企业、高校、政府三方联动机制,支持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力度,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监管政策,依法破除限制创新发展的不合理障碍,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放开科技服务市场准入,简化前置审批,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强化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减轻创业创新者负担,带动更多就业。加强科技普及,培养创新意识。建立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技术市场,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和骨干企业。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培养一批技术经纪人,建设科技服务人才资源库。到2020年,力争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35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总量超过12家,科技中介机构超过3家。
加强科技创新投融资力度。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确保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选择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进科技进步及产业升级。探索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专项资金。建立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平台,设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多层次的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引导基金带动社会风险投资,着力破解中小科技型企业资金供应不畅瓶颈。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建立科技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构建创新贷款信用安保体系,推动更多信贷资金支持创新活动。
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建设深度融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统筹协调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重点推动科技在生物医药、信息、金融、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旅游、医疗康体、现代都市农业及生态环保、公共安全、城镇化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取得新突破。依托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等,与各托管区协同联动发展,采取直接补贴、贷款贴息、股权投入等方式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大学城入驻优势,搭建政、校、企创新合作平台,协力推进科研成果交易中心建设,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通过市场途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筛选一批基础好、有竞争力的项目,争取得到国家、省、市、区的重大科技项目扶持。实施沪滇对口帮扶和科技合作项目。通过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中国——南亚科技伙伴计划加强与国际研发机构在农产品、食品、水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发展。到2020年,全区区域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国家、省、市认定的创新型企业达 10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力争创建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2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 38 %。
着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充分发挥大学城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为我区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通过进修、委培等多种方式,培养能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依托大学城创新智力资源和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科研实力和产业带动力强的科研创新团队。拓展创新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育渠道,制定实施校(院)科技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方法培训工程。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产业急需人才为重点,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和人才团队。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机构,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人才流动,建立健全有利于引导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服务本地企业的评价激励措施,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用才格局。到202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以上。
(二)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发挥全市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全面加快经济、行政、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各项改革,力争在深化改革、体制创新上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实现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采用全方位授权、扁平化管理、实体化运作的模式,赋予呈贡新区管委会市级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收费等事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清单制度。编制呈贡区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积极纳入与上级联动的行政审批,配合省、市完成行政审批网上便民服务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机构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和统一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和审批,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扩大政府购买,建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平台和第三方评审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健全监管体制和机制,全面清理各类优惠政策,建立长效机制,推行反垄断执法工作,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反对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凡经营性用地,一律以招标、挂牌实施供应,并按照国家划拨用地目录,严格控制划拨供地项目,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健全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抓好工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配套措施的贯彻落实,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制度。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省市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立足呈贡区实际,加快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步伐。积极推动预算的公开与透明,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逐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加强财政性结余资金清理,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规范地方性债务管理。落实税收改革政策,创新财源培植方式,拓展财税收入来源,壮大呈贡财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小微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推进税制改革,加强对自行减免、备案减免和报批减免的全流程管理跟踪监督,促进减免税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和加强。
加快金融与融资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呈贡区金融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开展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创新,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着力培育壮大金融龙头企业,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与金融服务业高度聚集功能区,到2020年把呈贡区金融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云南省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实验示范片区。规范发展呈贡投融资平台,促进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规范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低息贷款。积极拓展呈贡区发展直接融资渠道,大力推广PPP等透明化和市场化的运营方式,支持和推动呈贡区设立基础设施股权投资基金,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主要投向特色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实现城融互补、产融互补。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清理区域内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放宽城镇租赁性质的合法稳定住所条件,放宽城镇直系亲属投靠落户条件,放宽大中专(技校)学生和现役军人家属投靠落户条件,实行来去自由的返农村原籍地落户政策,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吸引人口集聚。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促进辖区内所有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各项权利。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公担、协同推进的方式,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责任,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巩固多元化办医格局。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推进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盈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合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疗服务市场发展,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改革,引导优质民营医院发展,鼓励有资质人员开办诊所。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完善重大疾病保障与救助机制,加快健全全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深化中小学课程、教学和招生制度改革,配合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心,健全科学多样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参与的综合评估体系。强化教育督导,建立新型督导体系,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检测,形成督政、督学、评估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创新学校人事制度、专业培训和激励导向机制,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探索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用”管理制度,缩小城乡和校际差距。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优化文化发展运行机制,政府对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给予财政保障和政策扶持。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区属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水、土地、能源节约使用制度。严格执行各行各业用地标准,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健全有利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主要水源涵养区、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和监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保信息公开和举报制度。
(三)加大开放合作力度
充分发挥呈贡区地处昆曼经济走廊、昆河经济走廊沿线、泛亚国际大通道中线与东线交会点的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和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战略,持之以恒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健全优化合作机制,务实拓展对外贸易,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全面推进全区开放型经济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以火车新南站、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呈贡信息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开发建设为载体,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逐步实现招商引资由政府招商向政府招商与市场主体招商、社会招商相结合的转变,从主要依靠政策优惠招商,转向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优良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招商。找准招商着力点,围绕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目标、重大民生建设,加强项目策划包装,组织具有影响力和实际效果的招商推介活动,充分利用南博会、昆交会、花博会等平台,提高呈贡新区知名度,进行精准式、点对点招商。整合招商资源,增强招商力量,建立乡镇(街道)、部门、园区、企业联动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招商队伍,统筹协调全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形成招商合力。争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中国—东盟合作基金等支持推动重大合作项目建设。用好省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两个十万元”政策,支持各类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开发。到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8700万美元,引进市外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
深化对内对外区域合作。坚持国际与国内区域合作并重,充分利用呈贡新区交通和区位优势,依托辖区重点产业园区以及出口加工区的人才和平台优势,围绕货物贸易、金融服务、信息产业、高新科技、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国内省内城市、周边地区的全方位合作。有选择地承接国内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梯度转移,加强与国内城市在商贸领域的合作。强化与滇中城市圈、以及玉溪、晋宁等地区在经济、教育、文化方面的合作。加大合作办学、合作办医力度和规模,建立完善长效合作机制和平台。充分利用辖区大学城的人才资源,积极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合作,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教育基地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努力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继续加强引进来的同时实施积极的“走出去”战略。重点支持区内有实力的装备制造、医药、信息、农产品加工、商贸等企业和产品向外拓展,鼓励企业及个人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承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和援外项目。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寻找商机和合作伙伴。参与共建经贸合作园区,吸引各国企业入园投资。积极推进劳务服务等平台建设,维护走出去境外投资合法权益。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走出去”扶持政策,结合呈贡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增强呈贡新区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
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带动作用,稳定蔬菜、花卉、铜铝等传统资源型优势产品出口,推动高新区、经开区、呈贡区工业园区扩大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品出口,促进出口产品向精加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积极支持外向型企业进入昆明综合保税区、昆明出口加工区,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发展外贸。依托大学城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信息技术、物流、医药、花卉、金融、旅游、教育培训等服务外包业务,建设服务外包集聚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支持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层次和配套能力。加强境内外展会的参展组展工作,对出口企业参展给予政策补助,扩大新区影响力。
四、建设绿色低碳新区
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呈贡打造成为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生态新区。
(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建设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制定实施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控制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禁止开发区域为支撑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建立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制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线,划定林地、河流、湿地、物种等生态红线。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加大对越线行为的惩戒。
强化水环境综合整治。以改善水质、恢复生态为目标,突出工程措施与管理并重、系统治污与生态修复并重,强力推进滇池水污染防治。完善管网体系,推进雨污完全分流排水体制,继续推进以洛龙河、捞鱼河、马料河、梁王河4条入滇河道为重点的河道、沟渠、库塘整治,减少入滇污染负荷。推进“四退三还一护”,加快推进滇池环湖生态湿地建设,逐步扩大湿地面积,恢复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建立湿地保护、监测和监管系统,构建滇池湖滨良性生态系统,到2020年,辖区内湿地面积达 2100亩。加强村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到2020年,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0%。加强面源污染控制,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实施松茂水库、白龙潭水库水源保护区水生植物种植、经流区生态治理和截污等工程,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城乡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点企业的监督管理,积极治理并逐步取缔、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建立健全扬尘监管长效机制,强化文明施工,全面落实帷幕施工、洒水等抑尘措施,加强对施工扬尘、城市道路和运输扬尘的污染防治。加强机动车排放污染综合整治,严格执行机动车环境准入要求,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禁止在建成区使用煤等空气污染较大的燃料,鼓励居民及餐饮业使用液化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生活污染源排放量。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应急响应,建立环境空气质量预警机制。到2020年,空气达标率达到96.2%。
构建城乡绿地生态系统。建设城市森林、城市隔离带和湿地、城市河道、城市公园和城市地标有机结合的网络化生态系统。大力开展园林绿化,形成沿骨干路网、河道水系、滇池周边的绿化廊带。加快31座人工湖建设,努力打造“百湖城市”。到202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持续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和植树造林活动,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珠江流域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0%。
(二)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
以资源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以重点领域低碳化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低碳生态示范城区。
推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城市中水回用、企事业单位和家庭节水改造、农业节水灌溉等示范项目建设,全面推进需水管理。严格执行各行各业用地标准,进一步完善立体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等措施,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增大基本农田优质耕地比例。健全促进节约用材的制度体系,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利用率。控制固废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以上。推进废旧金属、废弃电器、废弃物资等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
强化节能减排。严格环保准入,从源头上防止高能耗、高排放项目进入新区。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健全能源节约集约使用制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工业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和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工业升级。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低于0.9吨标准煤/万元,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上级规定的减排指标。
打造低碳试点城市。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的发展方向,提高低碳技术应用能力,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养低碳型战略新兴产业、都市型低碳农业和低碳生态旅游业。推广绿色建筑,加强建筑节能管理,控制和降低建筑领域及相关的城乡生活用能的碳排放,实现新建建筑绿色建筑率达100%。运用“低碳路网”理念,建立低碳化交通体系。增强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办公,引导低碳消费理念,推行消费品“碳标识”制度,创建低碳型社会。
五、建设和谐幸福新区
坚持民生为本,继续从供需两侧发力,优先保障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使市民享有更优的社会服务、更好的社会保障。全力推进民主建设和依法治区,加强社会治理,持续推进平安和谐呈贡建设,为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化科教创新新城的目标,根据人口发展规模,推进基础教育发展,按适度超前建设发展的理念来提升教育资源科学配置水平,加快推进新区教育现代化、国际化,把呈贡新区建成名师聚集、名校云集的优质教育资源高地。力争到2020年,教育资源总量能够充分满足人口增加需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各级各类学校协调发展的格局。
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规模。加大普惠性幼儿园举办力度,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扩大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支持省、市级示范幼儿园采取“名园+新园”、“名园+分园”等方式开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100%达到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8%。实施城乡幼儿园对口帮扶和幼儿园晋级升等,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每5000人的区域内布局一个9个班规模的幼儿园。力争到2020年,学前教育优质占比达到80%。
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在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中,根据人口增长幅度,优先保证教育用地,每1万人口区域内设置18个班规模完全小学1所,每4万人口区域内设30个班规模中学1所。积极引进省内外名优学校到新区独立办学或与新区中小学联合办学,全面建成云师大附中附小,确保呈贡青苗国际双语学校招生,加快打造优质教育资源高地。建立新区内中小学结对帮扶制度,2019年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优质占比达到80%以上。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100%,“两基”巩固率保持在99.5%以上。建成1所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面达 100%,保障“三残”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实施“2030”工程,到2020年分别创建10所高标准完中、10所现代示范小学、10所省级幼儿园,教育办学条件达到全省“十优”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进入全省“十强”行列。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采取“名校融校”、“联合办学”、“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在全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新区高中学校联盟,完成普通高中“强基提质”任务,将呈贡一中打造为省一级完中。加强标准化建设,100%的普通高中设施设备配置达二类标准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普通高中优质教育占比达到85%。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依托高职院校,开展实训基地建设。鼓励现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发展成为职业教育集团,扶持和发展1—2所中等或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搞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
增强教育发展活力。采取市区共建、企业与政府共建、高校与属地共建、省内外名校与新区共建等方式,形成体制创新、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办学模式。加强混合体制学校管理,加快基础教育领域的对外有序开放。鼓励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依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民间资金与辖区高校合作,依法举办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以需求为导向,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在职人员职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培训等各类非学历教育与教育培训。抓好教师全员培训、校本培训,成立“名师工作室”、建立“名校长培养基地”,带动教师和校长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鼓励支持高校在中小学建立专家工作站和教育实验基地。
(二)加快发展卫生计生事业
坚持卫生计生事业的公益性,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基本公共卫生计生体系,努力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满足全区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建立健全人口发展调控机制和人口服务管理体制,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均衡协调。到2020年,居民健康水平达到全市先进行列,人均期望寿命达78岁。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行资源梯度配置,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公共卫生资源。推动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网格化管理,全面实施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重点抓好新建居民小区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构筑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卫生科技进社区”省级试点工作和“专家进社区”工程,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继续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等项目。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医疗服务管理由户籍管理转向居住地管理。
提高基本医疗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医政工作流程,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加强对民办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公共卫生监测网络。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持续推进医疗卫生行风建设。加强医疗服务日常监管,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提高。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消除影响群众健康的危害因素,完善控烟工作政策法规,力争辖区内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实现无烟目标。
加大卫生执法监督力度。深入开展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医疗服务、学校卫生、传染病防治为重点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健全公共卫生、医疗、医疗器械等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卫生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及消毒产品专项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协管服务制度,充实社区卫生监督队伍。
着力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全面二孩政策。在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的同时,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流动人口计生服务质量。推进计生法律法规监督检查工作,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提高全社会的优生科学知识水平和优生意识。免费为符合条件的育龄群众提供再生育技术服务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到2020年,全区总人口达5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提升防艾工作整体水平。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政策的学习活动,高危行为人群和青少年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支持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主动为有艾滋病感染风险的就诊者提供必要的艾滋病和相关疾病的检测咨询服务。
(三)大力发展文化广播体育事业
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大文化发展格局。注重人文精神,充分挖掘呈贡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打造都市形象展示区。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区级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博物馆、文化馆(站)、图书馆、档案馆建设工作,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免费开放。力争到2020年,每百人拥有公共藏书册数达到60册。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社区文化中心并实现全覆盖。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治理和扫黄打非行动,完善政企合作保护版权工作机制。培育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积极举办呈贡“花灯•滇剧•山歌”文化节、万溪冲梨花节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乌龙垂恩寺、张天虚故居等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作。加快“三网融合”,积极发展有线数字电视、宽带和4G移动电视等业务,实现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打造出呈贡广播电视精品栏目,提升自办节目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实现全覆盖,高清率达50%以上。
推动全民健身迈上新台阶。完成呈贡区体育馆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路径建设,推进涉农社区健身工程点建设,实现社区体育场所和设施100%全覆盖。开展庆元旦万人长跑活动等群众体育活动,协办昆明市高原半程马拉松赛、昆明高原环滇池自行车赛等大型赛事。培育体育健身休闲项目,鼓励企业举办商业性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鼓励支持高校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提高全民体育素质。
(四)全力推动就业创业
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以失地农民和优秀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实施更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实现更充分就业。“十三五”期间,每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低于 2000 个。
以创业带动就业。搭建创业示范平台,创建就业创业示范街区、创业示范城市综合体和创业园区,发展网上创业服务基地,推动全民创业活动开展。建立产业、投资政策与促进就业政策的联动机制,为企业提供见习基地申报、创业贷款申领等扶持政策,加大小额担保、“贷免扶补”贷款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与辖区内高校合作建立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探索“政府+高校+企业+创业团队”的创业扶助联合发展机制,实施“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大对电子商务创业的扶持力度。调整完善失地农民外出租地扶持政策,鼓励就地创业就业。依托斗南花卉产业园、失地农民创业园等平台引导失地农民创业就业,扶持社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就业创业创造条件,让失地农民共享建设发展成果。确保每年开展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以上,帮助300名以上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每年完成1-2个农业创业示范村的创建工作。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主动适应经济转型需求,整合培训资源,加强择业观念教育,以市场用工为导向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退伍士兵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重点帮扶失地农村居民、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创业。“十三五”期间,年均开展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1000人。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搭建街道人力资源市场、社区就业明星工作站及其配套网上市场、网上工作站,微信、微博和手机客户端平台,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努力为包括外来从业人员在内的劳动者提供均等化、优质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保障失地农民就业。积极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帮助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构建完整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加大社会保障统筹力度,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力争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建立高效社会保险服务体系。完善全民参保登记办法措施,对城乡居民参保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巩固城乡养老保险并轨工作成果,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整合和衔接。全面推进大病保险,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提供均等化医疗保险服务,逐步建立城乡医疗资源共享的“大医保”格局。提升社会保险信息化水平,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有效防范风险。研究制定年满60周岁以上完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到2020年,全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
构建“大救助”工作格局。建立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机制,完善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办法。健全基层低保监管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民经济增速及物价水平逐步提高低保标准。以失地农民、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为重点,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提高收容能力,加强救助站管理,实现一站式救助。完善城乡一体化医疗救助体系,在辖区内医院开通医疗救助客户端,全面实现医疗救助即时结报。鼓励开展慈善互助活动,推动普惠性社会福利项目建设。高度重视无地无业人员供养问题,探索全区一体化供养模式。提高集中供养标准,人均供养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
倡导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完成养老院拆迁,开展养老院新建工作。挖掘呈贡生态环境及医疗资源优势,大力提倡并创新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积极发展个性化需求养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扩大养老机构,增加养老床位,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起以社会福利中心为示范,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为骨干,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托养服务为基础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到2020年,社区集中养老服务覆盖率达40%,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高龄补贴实现应发尽发。
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以老城区和安置房建设为重点,探索和完善棚户区改造模式,按照“先急后缓,分类推进”原则,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完善“1:1:1”安置模式,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失地农民安置房建设。高位统筹失地农民安置房建设工作。推广原址统规自建、提升改造模式,建设特色城市社区。积极推行货币化安置,采取团购等方式引导开展购房安置。
(六)全力推进民主建设和依法治区
深化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加强民主建设,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维护稳定,全力推进依法治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推进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直通车”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确保宗教活动在宪法、法律、政策规定范围内进行。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征求意见和论证制度、合理性审查和风险评估制度、社会公示和公开听证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决策跟踪反馈制度。
推进依法治区。持续推进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建设,建立职能集中、边界清晰、管理规范、上下协调、运行有效的综合执法体系。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落实“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法治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区情、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等公民合法权益。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建设,努力形成严密的地方法治监督体系。
(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公开公正的原则,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逐步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逐步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社会治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治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加强专业化、职业化社工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水平。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鼓励发展慈善类、行业协会类、社区服务类、科技文化类社会组织,建立监管有力、服务到位的社会管理服务环境。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畅通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助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推动行业协会“去行政化”。
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利益表达、协商沟通和救济救助机制,完善“区委书记、区长接访日”制度建设,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刑释人员就业培训基地和社区心理咨询平台,及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关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救助体系,保障弱势群体权益。健全舆情收集、分析评估机制,关注新媒体舆论,实现与舆论媒体的良性互动。
(八)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有效提升社会公共安全水平,多措并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及所造成的损失、影响,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型居住社区、商务区、信息产业园区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同步规划并配套建设消防站、市政消防供水、消防通信和消防车道等公共消防设施,以及公安派出所、警务站和高清监控探头、红外线报警装置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并作为规划审批、工程验收的前置条件。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场所实现视频监控全高清、全覆盖。完成呈贡看守所二期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区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和联动执法机制,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落实“三个必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与保障体系,成立呈贡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推进呈贡区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建设。加大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力度,提升食品药品监管能力水平,保障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全面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推进各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提高公共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统筹利用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和科技等多种手段,重点加强多部门协调、跨行业合作的公共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加强消防力量、灭火救援装备、战勤保障体系和社会联动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消防综合应急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