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不是对外“撒钱”而是全球“合唱”

发布时间: 2017-11-02 09:10:08 | 来源: 海外网 | 作者: 王义桅 | 责任编辑: 王东海

关键词: 一带一路,全球,合唱

(资料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习近平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然而,有论调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为何还要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投资“一带一路”会不会打水漂?其实,“一带一路”建设并非对外援助。从国内背景说,是为了解决改革开放两大问题:解决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以及全球化效应递减问题,这也标志着中国从融入到塑造全球化,从向世界开放到世界向中国开放的态势转变。从国际背景说,是中国塑造欧亚一体化,巩固大周边依托,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

“一带一路”建设也并非简单的对外投资。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从出口、引资驱动向投资、创新驱动转型,争取产业行业标准与国际话语权日显重要。“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彰显中国的优势,正推动中国从靠拼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优势向标准、话语权、发展模式及创新优势转化。印尼雅万高铁之所以中方击败日方,很大程度上在于中方有国有银行的支持。中国模式也在非洲大显身手:非洲第一条中国标准跨国电气化铁路,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全都采用中国模式。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和蒙巴萨港口建设也是如此。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金缺口巨大,资金从哪里来?据《超级版图》一书预测,未来四十年人类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过去的四千年!因为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要升级换代,比如要建信息港、数字通关、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基础设施短板的困扰。“一带一路”建设仅靠中国一家投资是不现实的,必须采取全球融资方式,创新融资模式,公私合营PPP模式为此受到青睐。

“一带一路”建设并非中国的独奏,而是世界的合唱。中国只是发起融资方之一,提供关键项目的种子基金,吸引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其他开发机构贷款。“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创新合作模式,尤其是融资模式,包括公私合伙(PPP)、总承包EPC模式(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 ,设计+采购+建设)等,具有九大资金平台: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进出口行)、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外汇储备,进出口行)、丝绸之路黄金基金。

资金往哪里投?投资发达国家,固然风险少,但面临投资设限的障碍,长远收益不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这些国家普遍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十分看重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经验。中国的技术市场化能力超强,最能发挥自身投资潜力。电、汽车是欧洲人的发明,但美国人把它用到极致。今天,中国也把高铁、互联网等并非中国的发明用到极致。投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基础设施项目,能源及港口等国计民生工程,有助于增强相关国家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一带一路”着眼于“五通”——以资金、技术优势制订标准:1)产业标准:新基础设施(如5G技术);2)大宗商品定价权:能源管道;3)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在此基础上,推进不断深化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标准化双多边合作和互联互通,大力推进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地位。“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中国反对保护主义,在全方位开放中进一步推动投资便利化,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建设包容性全球化,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只是经济账。

面对外国政府更迭频繁,信用缺失,有舆论担心“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效益与安全风险,可以理解。但是,评估“一带一路”建设的收益,要看长远、全局,看关键环节,考虑到大国投资基础设施的历史惯例。

的确,“一带一路”建设有关投资合作项目特别是部分基础设施项目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成本回收慢,但从长远看,对提升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具有重大意义。项目也要区分是政策项目还是商业项目:政策性项目多为示范工程,如雅万高铁是国企担保项目,赢得了1亿印尼人人心;而商业性项目则是按照市场原则办的。即使部分项目出问题、受耽误,从长远和整体看也是在试错,为其他项目和后期项目做铺垫。

总之,遵循“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国际惯例、政府引导”原则,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对外撒钱,而是新的征程,是中国在沿线国家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将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合作与友谊拓展与深化,极大提升中国制造、中国营造、中国规划的能力与信誉,提升中国威望。同时,解放全球生产力,重塑人类文明史与全球化话语权,体现中国崛起后的天下担当。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