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伴着桂花香的秋风扫过浙江宁波的东钱湖时,湖畔古村殷湾村的一处临街小屋里,有节奏的“嘣嘣嘣嘣儿”弦声从窗口飘出,在巷子里回响。
62岁的弹棉匠郑惠明操弄着伴随了自己40多年的弹棉弓,将木板上的棉花弹地如同云海翻飞,细微的棉絮和灰尘在房间里飘荡着。一会儿功夫,棉絮就将郑惠明的头发、眉毛染白……
“现在天气转凉,来弹棉花的顾客多起来了。嫁女儿的人家还是喜欢做一两床手工棉被,做孩子的嫁妆。”擦了一把脸上的棉絮,郑惠明歇了口气。
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让他有点不堪长时间劳作。弹上半个小时,他就会歇上几分钟。
弹棉花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个既费力又精细的活儿。弹的力道、节奏要拿捏到位,时间久了拿弓的手会酸痛。
“做我们这行太苦。现在没有几个人在做手工弹棉花了,我更是招不到徒弟喽!”郑惠明感叹。
1971年,16岁的郑惠明拜师学艺,开始了弹棉匠的生涯。经过两年的学徒生涯,他开始独闯天涯。
一弯羊肠为弦的木弓、一把木锤、一个磨盘……郑惠明挑着这些行当,在每年春末和秋初最忙的时节开始给村民上门服务。
那时弹1公斤棉花4毛钱。起早贪黑、走街串巷一个月下来,郑惠明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靠着这门手艺,他早早在村子里盖起了两层小楼,家里的生活慢慢殷实起来。
年富力强时,郑惠明一天能弹9公斤的棉花。岁月不饶人,当年的小伙如今已年过六旬。从早忙到晚,郑惠明也只能弹出6公斤的棉花,做成两床棉被。四十多年的弹棉花生涯里,从郑惠明手中弹出的棉被足足有2万条。
随着时代发展,手工弹棉花越来越多被机器弹棉花所替代。人们热衷于购买纤维被、蚕丝被、羽绒被等形形色色的新式被子,棉被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郑惠明的生意也大不如前。
“不过手工弹出来的棉花棉絮更长,更柔软且不易断,做成的棉被盖在身上更舒服。比起商场卖的被子,手工棉被天然健康的同时,更经济实惠。”郑惠明说,不少村民仍乐意到店里来加工,有的村民甚至骑车几公里赶过来。
“周末我弹棉花时,来东钱湖游玩的游客都会争相来拍照,有时3、4个摄影师会排队轮流拍我,还有老外!”说起弹棉花手艺在游客心中的热度,郑惠明兴致非常高。
面对改变,郑惠明说:“现在两个女儿都成家了,我也没有什么经济压力。孩子们都劝我休息,好好养老。我就是觉得这门手艺以后消失了蛮可惜的。这也算是非遗吧?”(文/摄 张培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