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林散之
赐名熊能
——与扬州市书协顾问熊百之谈林散之
王罡
亭台楼阁,笔墨纸砚。2017年10月29日中午,《追忆草圣林散之》摄制组一行4人,驱车来到古城扬州486非遗展示区,采访林散之学生、著名书法家熊百之。
林散之学生、著名书法家熊百之近照 华卫 摄
熊百之,1943年9月出生,江苏靖江人。曾用名人爵、劲松,号牧皋子、樨影山房主人。书法师从林散之、魏之祯先生。擅长隶书,兼作章草、行书。隶书于圆厚中见秀逸,端庄中出风神;行书则溶入隶意。多书自作诗,颇具书卷气。熊百之为中国书协会员、扬州市书协顾问,曾任扬州市书协副主席。著有《熊百之诗书作品选》、《樨影山房吟草》。
图说: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在采访熊百之先生 华卫 摄
王 罡:熊老,你好。我们又见面了。
熊百之:对。上次我们见面的时间是2015年10月8日的下午吧。
王罡:70多岁了,记忆力还这么好。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想请你给我们讲一讲你老师林散之先生的一些情况。
熊百之:好啊!
王 罡:学习书法一定要有老师,最好拜名师。你是不是一开始就拜林散之先生为师的?
熊百之:不是。我一开始是自学的,走了不少弯路。1974年,经篆刻家桑愉先生的引见,拜扬州魏之祯先生为师。魏老师对我说:“你既然喜欢隶书,就必须临汉碑。找准一本字帖,好好下几年功夫。”我当时选的是东汉《史晨碑》,这个碑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属汉隶中平正端庄的一路,非常适合初学。我扎扎实实地临了七八年,打牢基础后,再泛临各种汉碑。魏老师还叫我临清代王仁堪的小楷,并告诉我:练字如同穿衣,先穿内衣,后穿外衣。只有将内衣弄服贴了,外衣穿上去才会舒服、好看。后来经魏老师的推荐,我得以跟随林散之老人家学习书法。
王 罡:听说林散之先生给你改过名字?
图说:熊百之先生正在讲述林散之给他起名的经过 华卫 摄
熊百之:是的。提起散老为我改名,那是我一生的大幸。1980年7月,魏老师带我去南京中央路117号拜见散老。我的印象是:林散之先生身材高大,长长的眉毛,炯炯有神的双眼,脸上露着淳朴,眼中透着慈祥,天生的一副罗汉模样。当时他的耳朵已听不到声音,只能笔谈。魏老师告诉他,我对书法十分痴迷。他一看纸条,得知我喜欢隶书,很高兴。便问我姓名,我在纸上写道:“熊劲松”,原名叫“人爵”,“文革”中因破“四旧”改名。林散之先生说:“劲松作名字不合适,我帮你改一改吧。”他几乎不假思索,就在字条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能”字。然后对我说:“你姓熊,将四点去掉,就是能。希望你做个能人,就叫熊能吧。”老人家如此才思敏捷,根本不像80开外的老人。魏老师听后也很高兴,他说:“这个名改得好!改得好!清代扬州有一位大学问家叫阮元,就是将姓中偏旁除去,名元。”我连连点头,激动得连感谢的话都忘了说。那天,林散之先生还专门为我写了一幅草书,内容是:时摹元人迹,形神已不完。自惭笔墨里,风雨画房山。落款就是“熊能”。
图说:这是林散之先生为学生熊百之写的草书 华卫 摄
图说:王罡和熊百之在林散之草书前合影纪念 华卫 摄
王 罡:“熊能”,这个名字很好,你为什么没有用,而叫熊百之呢?
熊百之:是的。这个名字太好了!但是,我不敢用啊,我距“能人”的要求太远了。后来,魏老师对我说:“散老赐给你一个好名,我也送你一个好字。《中庸》有句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你的字就叫‘百之’吧。”然后在林散之先生为我写的草书条幅上方题写了诗堂。诗堂的内容记录了林散之先生为我赐名和他起字的经过:“一千九百八十年七月,余偕吴君树曾、熊君劲松谒江上老人于其金陵寓斋,老人锡劲松嘉名曰能。余顿忆中庸句,遂字之以百之,呜呼,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于是愚者明、柔者强,吾辈敢不勉哉?
二位老师赐名赐字,恩重如山,我终身难忘。三思之后,我这么年轻,才疏学浅,不敢贸然称“能”,决定用“百之”为名,叫熊百之,印章用熊能,熊能这个名字更多的是放在心里。意思是:人们叫我熊百之,百之百之,时刻警示自己:用百倍的时间,用百倍的勤奋,朝着能人的方向努力,从而不辜负二老的厚望。
图说:魏之祯记叙了林散之给熊百之起名的经过,并给熊百之起字:百之 华卫 摄
王 罡:林散之先生是怎么教你书法的?特别是技巧方面,请给我们讲一讲。
熊百之:林散之先生给我讲过用笔的方法,他说:“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当时上海有一位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谈书法》的体会文章,他在文章中说,从不用羊毫软笔,更不喜用长锋。林散之老师风趣地说:“他真是活外行。”并在小纸上写道:“不知古人已说过,欲想写硬字,必写软毫,唯软毫才能写硬字。可惜他不懂这个道理。”在用墨方面,林散之先生说:“磨墨欲浓,破水写之方润。”他的意思是书法的墨要磨,磨墨要浓、要稠,然后蘸水书写,写出来的字枯中带润、鲜活可爱。他当时笔谈的小条子,我还至今还珍藏着。
图说:林散之先生给熊百之谈长锋羊毫笔 华卫 摄
后来我又多次带着作业登门,林散之先生教我中锋用笔,还给我传授“平、圆、重、留”的用笔方法。从那以后,我坚持“笔笔中锋”,连小小的出脚也不放过,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经过多次练习、反复体会,我的字逐渐地做到了用笔平实、圆浑,克服了“飘”、“滑”的毛病。
图说:这是林散之和熊百之的笔谈(局部) 华卫 摄
王 罡:长锋羊毫笔一般是写草书用的。可是,你用来写隶书,是不是受老师林散之先生的影响?
熊百之:是的。有一次,朋友送给我一支大号长锋羊毫笔,我就想到:林散之先生是用长锋羊毫笔写草书的,我写用来隶书行不行?就试了一试,结果还真有点特殊效果。但是,写慢了不行,长锋羊毫蓄墨量大,墨汁下注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用散老惯用的长锋羊毫笔,加魏老师快写的方法来书写,成就了一种特殊的隶书风格。2004年,我的一幅八尺隶书对联:“风流宛在堂上传花忆太守,光景依然樽前邀客对青山。”入选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并获奖,这是我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当时,散老、魏老师都已仙去。我想,这肯定是二老在冥冥中助我吧?
图说:王罡正在采访林散之学生熊百之 华卫 摄
王 罡:林散之先生一生作诗2500多首,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老人家有没有给你改过诗?
熊百之:改过,改过。一次,散老送给我一本他的诗集《江上诗存》,我拜读后就写了一首七律:
晨昏熏沐几长读,满纸风云扑面驰。
国事纷纷哀后乐,江山处处画中诗。
韵成清瘦偕人老,笔走方圆绝世奇。
掩卷深思犹自问,洗余胸襟几尘疵?
他看到后,随即改了两个字。第一句的“长”改为“番”,第二句的“驰”改为“时”。这样一改,就多了一层意思,与第一句也显得更紧凑了。他对第五句、第六句也不满意,便说:“‘韵成’二字要改,回去与老魏研究研究。”我回到扬州请教魏老师,几经推敲,最后把第五句到第八句全改了:
晨昏熏沐几番读,满纸风云扑面时。
国事纷纷哀后乐,江山处处画中诗。
疏林曳杖寻句远,寒夜挑灯敲字迟。
把卷不知萝月上,拂窗松影碧参差。
这样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句与句之间有了联系,结句也让人有所联想。
图说:熊百之正在讲述林散之先生为他改诗的往事 华卫 摄
为了提高我写诗的技巧,林散之先生要我多读《杜诗镜铨》。他告诉我,《杜诗镜铨》分上下两册,书中杜甫的每一首诗都有批注和评语。回到扬州后,我赶紧在古籍书店买了一套。除此,林散之先生还给我传授了“诗须字字紧而有力”、“七句要振起”、“结句应有不尽余味”等做诗要领。
王 罡:听说你有一本林散之先生的诗集《江上诗存》,这本书和其他的《江上诗存》不一样,书中有很多圈圈点点。请给我们讲一讲你怎样得到这本书的?那些圈圈点点又作何种解释?
图说:这是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 华卫 摄
熊百之:你看,就是这本书。大概是在1985年,林散之先生的女婿李秋水先生告诉我,他有一本《江上诗存》,是林散之老人家的自存之本,里面是老人家对自己诗作佳句的圈点。得意的用点,很得意的用圈。点分一点、两点、三点,圈分一圈、两圈、三圈。林散之的圈点还不只是一遍,第一遍用红色,第二遍用黑色,还改正了书中的一些错别字。我喜欢读诗写诗,特别喜欢林散之老师的诗集《江上诗存》,经再三请求,李秋水同意将散老的圈点本借给我誊抄,以便日后慢慢研究欣赏。当时我白天上班,只能晚上誊抄圈点。点好弄,而圆圈画不圆,我就把不知从何处找到的画眉笔的笔头脱去,用剩下的金属圈蘸印泥,倒也非常理想。在台灯下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前后花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我依照原样,用不同的颜色将林散之先生的圈点复制到了我的《江上诗存》上。据我了解,除了林散之先生的自圈本以外,这恐怕是唯一的复制圈点本了。
图说:熊百之正先生在讲述得到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圈点本的经过华卫 摄
30多年来,复制的圈点本一直放在我的案头,时常拜读,特别是两圈、三圈的诗,更是多读、多思。每次都能感受到林散之先生学识渊博,用典精准。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作诗的技巧,也慢慢地领略到格律诗的内涵和意境。另外,我还经常向扬州的诗词前辈李圣和、李秋水等老师求教。借诗言志,以诗抒情,辑成《樨影山房吟草》一册,其中有几首诗收入《当今中华诗词家大辞典》。王 罡:我看了你的《熊百之诗书作品选》,其中有一些诗是写林散之先生的,可否选几首让我们分享分享。
图说:这是《熊百之诗书作品选》中的作品 华卫 摄
熊百之:好的。1989年12月6日,林散之先生仙逝,我特地请假从扬州赶到南京,含泪呈上挽联:锡余嘉名,不才承爱,虽雪案萤窗,惭负贤师九载望;当今草圣,此日登仙,况梅前菊后,忍看黄叶一天寒。不久这副挽联收入《纪念林散之先生逝世一周年》文集。
林散之先生三周年忌辰,我与他的亲属一起去安徽马鞍山谒墓,那时林散之先生的墓还在小九华山,我即席赋诗一首:
拜罢茅堂拜墓门,山间寒叶落纷纷。
黄花一束带刍祭,如玉高人卧白云。
诗经说:“青刍一束,其人如玉。”这便是散老的最好写照。
王 罡:再朗诵一首!
熊百之:好。2016年7月,在南京有幸得见“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卷》真迹,激动之余,作诗五首以赞。我在这里朗诵其中的一首:
高山松柏参云薄,大海蛟龙翻隐约。
字有天然逸出方,皆因胸次盘寥廓。
图说:熊百之在欣赏林散之草书手卷《中日友谊诗》 王月举摄
王罡:很好!很好!有一个问题向你请教?
熊百之:请教谈不上,我们共同探讨吧。
王罡:2016年4月,我请一个书法家写一幅字,内容是我定的,林散之论书诗一首:“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觉更方。此语我曾不自吝,搅翻池水便钟王。”他看了以后说:“重选一首诗,这首诗写得不好,不押韵。”后来我就这首诗专门请教了诗人俞律。他认为,诗没有问题,是不押韵,但不受影响。你是如何如评价这首诗的?
熊百之:这首诗是林散之先生《论书绝句十三首》中的第四首。意思是:用笔要曲直结合,笔意要方圆相宜。此话我曾不吝惜地告诉大家:只要功夫下足了,就可以成为钟繇、王羲之式的书法大家。很多书法家都以这首诗创作书法作品赠送亲朋好友,或作为自存之稿,勉励自己在书法上有所建树。
图说:王罡正在倾听熊百之先生关于林散之诗作的讲解 华卫摄
此诗不是不押韵,而是第三句平仄声不协调。“此语我曾不自吝”,“不”字应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前人也有此处用仄声的,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七言第三字必须是平声。第三字“我”,散老用仄声,似乎不严格。如果将“我”改为“吾”也可以,可能他认为“吾”为闭口音,读之不响,所以没有改。作古体诗还有一条原则:当平仄声难以处理时,应该以不害词意为主。前人诗中,平仄声不协调的地方也有。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有一句“怅望千秋一洒泪”中的“一”,此处应平却仄,这种情况,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变格。在我收藏的本圈点本《江上诗存》中,林散之先生对首诗的每个字都加了圈圈,说明他对这诗很满意。所以,不能简单地以平仄不协来判断一首诗的好坏。
图说:这是熊百之先生收藏的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圈点本中的一页华卫 摄
王 罡:除了书法、诗词以外,林散之先生对你还有什么影响?
熊百之:谈影响,首位当属老师的人品。林散之先生是影响了我一辈子的恩师。他坦荡,真诚,淡泊名利,特别是老师在盛名之下,被誉为“草圣”之后,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他老人家仍然是有求必应,不厌其烦。直至晚年,每天还坚持临帖,生活上依旧甘贫乐道,这种境界真是十分难得的。林散之先生常对弟子说:“第一是人品,第二是学问,然后才可以言书法。”我现在也是深居简出,谢绝一切应酬,把时间都花在读书与写字上,就是受他老人家影响的结果。为此,我还专门请人刻了一方引首章:“不舞之鹤”,作为我书法作品的常用印。这里的“鹤”就是我自己,“不舞”是要求自己,淡泊名利,不张扬,不随波逐流。
王 罡:当下在追名逐利、人心浮躁的书坛,你能静下心来读书写字,真是不容易,衷心希望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谢谢,谢谢。
图说:《追忆草圣林散之》摄制组与熊百之先生合影 华卫摄
熊百之:谢谢你的鼓励,我将百倍的努力,不辜负林散之先生的期望。
相关链接: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王罡
王罡,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江苏扬州人,1957年出生,毕业于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哲学学士,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东海民兵杂志社总编辑,大校军衔。被评为第四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并授予称号,“世界华人杰出收藏家”,授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受到两代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接见并合影,著名雕塑家尹悟铭为王罡雕塑半身铜像。
王罡先后发表各类研究林散之的文章100多篇,编著《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食砚斋珍藏林散之书画精品集》,专著《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面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华人时刊》杂志连载《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一书,历时4年。《中国网》、《中国书法网》、《雅昌艺术网》、《凤凰网》等多家官网开辟专栏转载、选登《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2014年11月,王罡出席第四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2015年4月,王罡参加拍摄中央电视台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林散之》。2016年12月,王罡参加签署中国收藏《上海宣言》。
王罡研究林散之草书的主要观点
●中国二十世纪草书第一人。
●世界著名书法家林散之。
●林散之的草书被称为“林体”。“林体”的特点是瘦劲飘逸。“林体”基本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
●林散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书法作品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坚挺瘦劲,开合有致。七十年代的作品是刚柔相济,动静相宜。以倚为正,字字相连。八十年代的作品,以柔为主,以刚为辅。亦行亦草,墨色淋漓。
●林散之草书创作的高峰期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七十年代的草书代表作代表整个林散之草书的最高水平。八十年代末的草书代表作代表林散之八十年代的最高水平。
●高度决定视野。有的人站在江苏这个小山上,评价林散之的草书;有的人站在中国这个大山上,评价林散之的草书;我们要站在世界艺术的最高峰,评价林散之的草书。林散之的草书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人类的。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中日友谊诗》、《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与同时代的毕加索代表作《拿烟斗的男孩》、《斗牛士》、《科学与慈善》、《人生》一样,只不过是风格不一,都是世界人类顶级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林散之的草书和非草书的价格一定会拉开。
●林散之的一般作品是正常升值,大部分精品是涨幅较大,少数极品是垄断价格。
●林散之的草书值得永久收藏。早收早受益,迟收迟受益,不收不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