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8年,人称“疫苗爷爷”的王春生,常常像图中这样,翻山越岭挨家挨户给小孩打疫苗。视频截图

10万多公里山路

大多数时候,王春生都是独自进山。

王春生回忆,那时候他的工作是,每天背上疫苗,到各个村子里找小孩子。山里没有公路,只能沿着村民一脚一脚趟出来的石路走。那里的山平均海拔560米,8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镇里20多个村子隐匿其中。

“有的同村两户人家之间,都要走10多公里,平均一天下来,要走30多公里。全镇的村子走完,要花一个多月时间。”为了不落下一户人家,王春生每隔半个月就要进一次山。

为了提升效率,王春生买了自行车代步,10年间,他骑坏了4辆自行车;1992年,他又花了一个多月工资买了一辆摩托车,之后,又陆续换了5辆……根据推算,过去38年,王春生已经行走了10万多公里山路。

常年忙着在外给孩子接种的王春生,竟因此错过了救治女儿的机会。

1986年早春,冰天雪地,王春生进山巡医。1岁半的女儿感染麻疹,反复高烧,妻子想通知王春生回家,却无法联系。7天后,雪融了,妻子抱着衰弱的女儿出现在卫生院时,王春生才知道家人的遭遇。

回想起那段“不管不顾”的大山岁月,王春生觉得那时候自己像个“野人医生”。

还有很多次,差点出不了山。

他说起2012年的一个雨夜。“巡查一天后,我骑着摩托车从村里回家,路很滑,车把突然失控了,我连人带车掉进路边一个10多米的深沟里。”王春生描述,当时,自己的胸部被撞到,两根肋骨和左手无名指断裂。幸好,自己的呼救唤来了行人。

村民从抗拒到“抱娃上门”

山路换了公路,但防疫的路并没有变得轻松。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把背着药箱满山转的王春生当作异类。

“很多村民一辈子没打过针吃过西药,他们觉得,给没生病的孩子打针‘很可笑’。”这种抗拒,曾给王春生带来不少麻烦。他记得,自己最初进山时,村民得知他的来意后,甚至连一顿饭都不愿招待,到了晚上,还得为找人家借宿发愁。有户人家,因为孩子没有接种疫苗,成为王春生的“关照对象”,但往返几趟都遭到拒绝。“最后男主人见到我就躲开。”

后来,王春生意识到,防疫宣传要比接种更重要。于是,每次进村,他都要捆上一摞宣传材料,挨家挨户“唠”。王春生心细,除了宣传防疫,知道村民进出不易,每次来,他就带上肥皂、火柴等日用品,发给有需要的人家。

时间长了,村民慢慢接受了王春生和他背后的药箱。甚至,开始有村民主动抱着孩子去镇上卫生院打疫苗。

前些年,村里不少年轻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多了起来,对预防接种认识不足的老人在家看管。2009年,负责普及儿童防疫工作的王春生接到消息,一个村有部分村民集体拒绝让孩子接种麻疹疫苗。王春生跨上摩托车就向30公里外的村子赶去。为了争取时间,骑不动的山路就推车走,1个小时后,王春生一身泥泞的出现在村民面前。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后,每个村民都在《接种告知书》上签上了“同意接种”。

这样的经历在王春生看来,都只是稀松平常。让他最高兴的是,如今的村民不再像从前那样躲着自己,“现在每一户村民都认得我,进村喊我‘王医生’,愿意拿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我,这是他们对我工作的认可。”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