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特稿:美丽中国前行,国际社会喝彩

新华社记者张淼

九曲黄河不再是“万里沙”。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将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到河南郑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黄河中游变为“黄河清”。

库布其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世界点赞的中国治沙模式,将这片不毛之地变成植被覆盖率超过50%的“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塞罕坝沙地不再是“飞鸟无栖树”。55年的植树造绿,把这里变成广袤林海和天然氧吧。

美丽中国建设大步前行,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让国际机构和专家喝彩。他们认为,中国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是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美丽中国在提速

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

最近一段时间,外媒纷纷报道,五年来,美丽中国建设走上快车道,各项措施纷纷展开:清理整顿重污染和高耗能行业,重拳出击治理雾霾,推行更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

这些举措收到良好效果。比如在防治空气污染方面,在整治燃煤锅炉和重点排污企业、量化考核问责、建成空气质量监测网等组合拳挥下后,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均下降30%以上。治理空气污染之路虽还很艰巨,但朋友圈里“晒蓝天”已越来越常见。

“绿进沙退”的奇迹也在中国上演。2010年至2015年,中国是世界上净增森林面积最多的国家,年均增加超过1.5万平方公里;中国荒漠化面积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万多平方公里,转为目前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表示,过去5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域办公室主任卡伟·扎赫迪说,中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全面提高,法规更加完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中国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景非常乐观。

美丽中国有保障

美丽中国的稳步推进,离不开顶层设计、政策法律、环境问责、配套投资、基础设施及技术进步等多方面的保驾护航。

过去5年,中央层面审议通过了40余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2015年,被称作“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为保障美丽中国编织起制度的“保护网”。2016年,中国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3万多起。

水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在前些年太湖蓝藻等事件后,2016年中国全面推广“河长制”,给江河湖海配备了污染防治责任人,“河长”负责对相关水域的治理、保护、监督和协调。相关举措引起了路透社、埃菲社和《南华早报》等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吴静说,“河长制”是能够调动资源的有效机制,这种机制上的变化把环境治理的任务直接和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对整个中国水污染防治起到显著作用。

绿色政策和新技术的应用也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吴静团队研发的水污染预警溯源仪,可以在“河长”的考核断面上监测和预警水污染,并通过分析“排放指纹”搜集企业偷排证据,已在多地推广,被列入2017年国家重大仪器专项指南,还有可能推广到国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代办张金华说,中国先将“河长制”在一些地区试点,再将试点经验升华提炼,从而形成国家政策,“这种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的创新性机制很值得研究!”

美丽中国惠世界

中国解决自身环境问题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重大贡献。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国的环保理念和政策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赏,源于中国的绿色技术也造福更多国家。

目前,中国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在蒙特利尔议定书框架下,中国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超过27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

《美国经济学与社会学杂志》主编克利福德·柯布称赞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新路。他认为,中国走过的发展道路完全不同于欧美国家。欧美国家过去为了保护自己的环境,把高污染工厂输出到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在为其他国家提供样板。

比如绿色能源,中国已经在很多技术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有数据显示,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太阳能电池板和近半数风力发电机都产自中国。中国已是全球绿色能源的最大投资国,其创新型、低成本、高效益的新能源技术方案在全球表现突出。

又如防沙治沙,库布其沙漠共计修复绿化沙漠969万亩,共计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了解其经验后,主动当起库布其的“世界推销员”,在多个国际场合大力推介“库布其模式”。

中国美,还要和世界一起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评价,中国政府近几年把自己的发展路径、经验和新发展思路与世界分享,是对世界发展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