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介绍有关情况。中国网 郭天虎 摄
中国网新闻10月13日讯 (记者 胡永平)今天上午,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十八大以来种业改革创新有关情况。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就推进种业创新方面的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张延秋说,近年来,我国在种业创新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种业上和其它领域一样,存在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仍未有效解决。为落实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 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精神,农业部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开展四大作物良种攻关,推进种业人才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工作成效显著。
张延秋说,国家将分散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四大作物良种联合攻关,成立了由院士领衔的攻关专家委员会和攻关联合体,汇集了全国103家优势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180多位权威专家,聚焦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构建了种质发掘、品种检测、商业化育种、品种测试四大平台,有效整合种业优势资源、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协同创新优势得到了有效发挥。三年来,共鉴定创制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的绿色优质玉米、大豆种质资源800余份,创制出抗赤霉病小麦育种新材料和新型玉米自交系180多份,选育出节水抗旱、抗赤霉病小麦品种25个,抗倒伏、耐密植的机收籽粒玉米品种8个,优质高产大豆品种12个。
同时,把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014年以来,农业部会同科技部、财政部、人社部、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了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和人才发展试点工作,通过提高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比例,科研人员创新收入更多了、干劲更足了。例如,广西农科院将水稻品种转化收入的70%奖励成果完成人,去年有两名完成人收入达到了百万元,这是过去从来没有的。这样的做法,就使科研人员为企业选育品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两张皮”问题在种业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张延秋指出,出台种业人才流动政策,通过人才引进、兼职、挂职等形式,促进了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种业人才“红利”正在显现。近两年来,约有300多名种业科研人才从科研单位向企业流动。通过改革,“锁在铁皮柜”里的科研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目前有2.7万项专利、品种等成果在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上展示,已签约交易额超过2.1亿元。通过改革,把科研的力量组织起来,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种业科技创新注入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