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创新:不断提升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这不是耿家盛第一次玩“跨界”,1982年从技校毕业后,耿家盛原本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起了车工。从最基础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再问同为车工的父亲,零基础的耿家盛很快成为厂里的骨干。

“一个技能不能吃一辈子,在时代面前很多东西不发展就会被淘汰,必须不断挑战自己。”耿家盛说。

改行做车工后,耿家盛与磨刀结下了不解之缘。“车工离不开磨刀,要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耿家盛说,他的工作简单说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30多年来,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自己也算不清了。

“一个月最少三五把,多的时候10到20把。”这么多把刀磨下来,耿家盛的双手也渐渐结满厚厚的老茧。

“大国工匠”耿家盛:做最好的自己

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耿家盛在车间里操作铣床(2016年4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正是在不断磨刀的基础上,耿家盛对车刀的角度、材质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他后来不断改造车刀、改进工艺提供了条件。他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自己最满意的“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也是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琢磨总结出来的。这项2006年的发明,可以提高30%的生产效率,已经申报国家专利。

“技术就是经验的积累,必须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耿家盛说,自己拿到图纸后会习惯性地去找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不断地改进。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并自学CAD制图,成为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

谈精神:人品比做事更重要

从技校毕业的油漆工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一名学徒到一位“名匠”,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与坚守诠释了工匠精神。

“首先要爱岗敬业,只有甘于寂寞,坚持几年、几十年在岗位上工作才会有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耿家盛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从2003年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名次起,耿家盛已经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这些年,面临企业效益下滑等现实,耿家盛却多次拒绝其他企业的高薪聘请。

“大国工匠”耿家盛:做最好的自己

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耿家盛在他带队研发的生态环保厕所的模型前(9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蔺以光 摄

“做人要有感恩之心,企业有困难我就走了不道德,父母也不会允许我这样做。”耿家盛说自己从进厂到成为高级技师用了20年,企业为自己搭建了很多平台,造就了自己的人生,不能因为企业困难而自己“翅膀硬了”就一走了之。

早在昆明重工的前身——昆明重机厂建厂时,耿家盛的父母就来到厂里,他的哥哥弟弟都在这个厂里工作。耿家盛的父亲耿鼎曾经担任过昆明重工的总工程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我的一生都在传承父辈的技术、思想和对人生的要求。”看着父亲从一名一线工人成长为行业的行家里手,也耳濡目染父辈们对手艺技术精益求精、重视人品甚于才华,耿家盛认为自己受益匪浅。

“我一直记着两句话:天干饿不着手艺人、人品比做事更重要。”耿家盛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车间同事以及自己的徒弟。他认为,人才是企业宝贵的财富,也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