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俄友谊的播撒者和传承者

发布时间: 2017-10-11 15:18:26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吴焰 等 | 责任编辑: 殷晓霞

关键词: 俄罗斯,友谊,民间交往

10月9日晚,莫斯科国家大剧院,俄中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这里隆重、热烈地举行。

台下,是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千余名各界人士,有政府官员、企业代表、援华老战士、专家学者,还有学生志愿者,他们的身份和经历中,都有一个相同之处:中俄友好人士。

台上,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与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马特维延科,分别宣读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发来的贺信。“巩固和发展中俄关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位国家元首对俄中友协60年工作的高度评价,激起全场掌声雷动。

而当深受中国人民喜欢的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演员们,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我是一个兵》等中俄经典歌曲,特别是俄罗斯国家杜马文化委员会第一副主席、80岁的国宝级歌唱家约瑟夫·科布宗唱起《喀秋莎》,熟悉的旋律、动人的歌声,将中俄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情感和心愿,推向高潮。

秉持对华友好 推动民间交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成立于1957年10月的苏中友协,是苏联首个对外友好协会。建立之初,协会就汇集了无数汉学家、外交官、老战士和文化艺术名家。60年来,虽然经历了中苏交恶、苏联解体等风雨,友协的名称也由“苏中”变成了“俄中”,但协会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秉持对华友好理念,积极开展两国民间交往。举办各种维护历史记忆的展览讲座,普及两国历史文化遗产、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等知识……两国人民在交流中走得更近,友谊也得到增进。

专程来到莫斯科参加庆祝大会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俄友好协会会长陈元,对此尤为感慨。他在致辞中说,60年来,俄中友协的足迹遍布了两国众多的地区,将友好的种子播撒于两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航天、传媒等各个领域。

“当前俄中关系达到历史最高的水平,这得益于两国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以及中俄友协与俄中友协两个机构这些年来在两国文化、教育、人文等合作领域作出的贡献。”为此,马特维延科表示,要特别感谢两个友协的理事和会员,感谢所有推动两国友好关系的人们。

呵护历史记忆 传播友谊种子

友谊的增进往往在细水长流中。

前不久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招待会上,80多岁的俄中友协第一副主席库利科娃,动情地对现场的青少年说,自己从事民间外交几十年,去过中国很多次,见证了中国的一步步发展。她清楚地记得,哪怕是在生活最困难的年代,中国人民也对自己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中国的今天,”她希望更多俄罗斯年轻人投身到巩固俄中友谊、促进务实合作中来。

年过七旬的老战士叶甫盖尼·阿巴索夫,父亲是苏联援华飞行员。这份特殊情缘使他一直不顾劳累奔波于各地,举办各种讲述史实、维护两国共同历史记忆的活动。最近,他正在参与筹备两国军事主题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我的使命,是让更多人知道历史,珍惜和平与友谊。”他说。

俄中友协副主席谢尔盖·萨纳科耶夫,在政府经济部门工作。他的专业与事业本与中国并无多少交集,但在工作中,他对中国的发展开始有所了解,从陌生到了解,他渐渐成了“中国通”,更成了一名俄中合作的坚定支持者。而他特别怀念俄中两国友好史上的传奇人物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正是罗高寿大使给他带来深刻影响。

事实上,60年来,无论是俄罗斯方面的对华友好人士,如离世的俄中友协前主席塔季连科等人,还是无数中国的对俄友好人士,无论是在战火中缔结了友谊,还是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结下情缘,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影响更多人呵护历史记忆,传播友谊种子,推动两国友好。

传承友好事业 寄望两国青年

民相亲,关键在青年。

在庆祝俄中友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会说汉语的志愿者玛格丽特是一名俄罗斯友谊大学学生,她曾在山东大学留学一年。从当初的好奇中国到后来走近中国,特别是通过参加了俄中友协组织的许多活动后,她对两国关系、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有了切身了解。这几年,习近平主席多次访问俄罗斯,在大学里演讲,为卫国战争的烈士献花圈,更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在推动两国友谊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更多作用。

事实上,正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了中俄民间友好的行列中。

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不仅需要老一辈“情结”的维系,更需要新一代“情感”的熔铸,需要民间层面的共同努力、积极创新。现任俄中友协主席梅津采夫也多次强调,青年合作和地方合作一直是友协工作的重点。

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俄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殷殷寄语:“我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中俄青年接过中俄友谊的接力棒,积极投身两国人民友好事业。”俄中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普京在贺信中表示,“两国青年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协会的工作中来,这是很重要的。”“这让我们确信,俄中两国联系起来的睦邻友好、相互理解的优良传统,必将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