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称“夷陵”便因此得名。这座有着“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之名的江城,在其2400年的悠久历史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近日,中国青年网记者跟随“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主题活动走入宜昌,探寻这座古老城市的“非遗”痕迹。图为当地土家族人吹响长号欢迎客人。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张潼 摄

宜昌沿长江支流清江而建,这一地区自古就是长阳人的栖居之地,是土家族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土家族丰富的艺术形式,长阳吹打乐、长阳南曲、土家族撒叶儿嗬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土家族自治县毕兹卡民俗文化村的演员们正在表演长阳吹打乐,这种吹打乐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毕兹卡在土家语中就是“土生土长的人”之意。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张潼 摄

长阳南曲在明代传入长阳,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委婉细腻,优美抒情。在长期的传袭过程中,长阳南曲不断吸收土家民歌小调的旋律,表现力强,情趣多样,兼具轻松活泼、激情热烈。2008年,南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为土家族演员们正在表演长阳南曲《渔家乐》。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张潼 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