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姐给农家乐客人做饭
今年46岁的龙兴花勤劳简朴,精神饱满,脸上总挂着开心的笑容。2015年,她和丈夫施全富在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开办了龙姐农家乐,主打苗家菜肴,前来吃饭住宿的游客络绎不绝,“我这屋里可以放6桌,院子里放6桌,同时可以12桌,一桌饭收300元,还有一间客房,可以住6个人,每晚40块一人,长沙、北京、广东的客人全部都来我这里,有时候客人来了后房间满的很,都没有地方住。收入嘛可以了,现在比起以前好幸福,人也开心。”
2016年,自己当了老板后,龙兴花一家收入达到了4万元,成了村里脱贫户的典范。这样的收入是之前仅靠种田卖柴糊口的龙兴花一家所不敢想象的。龙兴花回忆说:“以前我最苦心了。砍柴回来,晒干了要挑到城里卖过去,就5块钱一斤,供三个孩子读书。孩子也跟我们受苦,一个人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才5块钱。”
乡村旅游的兴起改变了深山贫困地区村民的生活与创收方式。驻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式文说,政府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群众参与文化旅游业,依托旅游服务业自主创业,在参与文化旅游业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稳定脱贫,“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把十八洞建成最美丽的乡村,最终发展乡村旅游,这是这里长期的、最稳定的产业。十八洞现在名气这么大,来的人也很多。我们下一步把林场、峡谷、溶洞都开发好,马上和凤凰、张家界对接,连成一条线路,因为十八洞正好是凤凰和张家界的中间点,在这里可以玩上一两天。旅游开发好了后,老百姓自然就有了收益,没有以前那种等靠要的思想,他们知道要自力更生。”
花茂村新貌
在湖南的邻省贵州,过去被称为“荒茅田”的贫困村——花茂村不仅成功实现脱贫,而且还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花茂村山川秀丽,传统风貌资源丰富,古法造纸、土陶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其中,土陶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洋铁盆流行后,土陶作坊逐渐转产、倒闭,该地区的土陶作坊仅存母氏陶艺一家。当时,母氏陶艺第四代传人母先才曾想过放弃,但2014年以来,花茂村创新性推进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同步飞跃,把新农村与旧土陶完美结合,传统工艺与新兴产业相得益彰,花茂陶艺又迎来了新的生机,“政府引导和帮助我传承陶艺,教我怎么经营,陶艺馆才发展得这么好,我做陶的地方扩大到了400平方米,规模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