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河南兰考9月24日电(记者史林静)54年前,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株小泡桐,如今已是华盖如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棵树始终矗立在那里,被人亲切地称为“焦桐”。24日,新华社直播团队来到河南兰考县,年轻的主播在致敬焦桐中拉开了这一期直播的序幕。

兰考是新华社独家推出的“迎接十九大”大型系列网络直播《红色追寻·足迹》的第六站。寻访焦桐、参观焦裕禄纪念馆、体验泡桐制成古琴……主播团队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直播成为一次涤荡心灵、追寻初心的过程。

直播一开始,主播团队碰到了焦桐的守护人——75岁的老党员魏善民。每天早上,他都会拿着扫帚轻轻地清扫,再把落叶归拢,风雨无阻。焦桐54岁,他和他的父亲两代人持续守护焦桐54年。

“要是焦书记还活着,看见它现在仨人都合抱不过来,不知道得多高兴。” 魏善民说。父子俩与其说守护这棵树,不如说是在守护对焦裕禄的敬仰和怀念。

50多年前,焦裕禄为治理风沙,带领兰考人民大量种植泡桐,这批泡桐如今已是林茂叶密。泡桐不仅改变了兰考历史,也正改变着一代人的命运。

“泡桐有声”,当年恩惠兰考人的泡桐树,再次走到前台。泡桐制成琴瑟琵琶等民族乐器以及板材、家具等,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直播中,主播一行被一阵古琴声吸引,抚琴的是“90后”乐师徐亚冲。徐亚冲的家乡兰考徐场村是全国知名的“民族乐器村”,目前有乐器厂54家,从业人员600余人,可生产20多种民族乐器,产值超过1.2亿元。“村里有一半人都在当老板,还吸引了周边村民就业。”徐亚冲说。

生长在黄河故道沙土中的泡桐纹路清晰,声学品质和共振性能好,板材音质奇佳。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泡桐开始被广泛用于制作民族乐器,乐器产业由此成为兰考县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也成为兰考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发源地,50多年前,焦裕禄鞠躬尽瘁,带领群众为改变兰考风沙、内涝、盐碱的面貌而奋斗。兰考,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一年内,总书记曾两次亲赴兰考调研指导工作。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弘扬焦裕禄精神,兰考干部群众展开脱贫攻坚大决战。

当年,靠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焦裕禄走过了兰考120多个生产大队。50多年后,这种作风在兰考依然薪火相传。兰考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干部、转变作风的主战场,先后选拔345名年轻干部派驻115个贫困村。在这里,驻村工作队发出了“群众不脱贫,我们不离开”的誓言。

一个个脱贫故事在兰考大地上演。3年来,兰考从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到建设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小微企业遍地开花,多家上市公司落户,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兰考村民在县内务工率达60%以上。2016年兰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1124元和9943元,比3年前分别增长10164元和4297元。

2017年3月27日,兰考脱贫了。新一代的兰考人用新的发展奇迹,告慰他们的老书记。

“焦裕禄身上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虽然他在兰考只有短短的475天,却为兰考留下了永久的精神财富。”侯永胜说。

纪念碑前,清风习习;纪念园中,泡桐葱翠。这些长在百姓心中的树,留下一个深刻的启示——

只有根植人民,才能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