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木雕随身佛。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学磊 摄
莆田,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誉称,悠久的历史孕育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里是著名的“田径之乡”、“戏剧之乡”、“民间音乐之乡”、“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木雕之城”。
9月21日,“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福建行开启莆田之旅,走近并探寻莆田“非遗”项目,听南戏遗响,看木雕绝艺,领略中国工匠技艺之美。
据介绍,莆田拥有一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妈祖祭典》、《莆仙戏》、《莆田木雕》、《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和《莆田九鲤灯舞》等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9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14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莆田“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莆田木雕、留青竹刻、错金银工艺与莆田戏等。这些技艺承载着莆仙大地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见证着莆仙文化的历史变迁,是数千年华夏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镶玉错金银作品。中国青年网记者 周学磊 摄
错金银工艺中国古代金属装饰的精工技法之一,是源自我国青铜时代的一项精细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主要用在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青铜器物件上作为装饰图案。它是源自于绘画的灵感,以青铜作为基本背景,以金银体代替画料,从而实现在青铜器物上“绘”出精美华丽的图案效果。
错金银工艺以美玉为基体,采用金银丝(片)制成纹式及图案,通过锯割、开槽、拔丝、压丝(片)、錾花、镶嵌及镜面等工艺手法,使金丝(片)与基体完美融合在一起,达到严丝合缝、浑然天成,从而实现以金体作为绘画效果的镶嵌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