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城而过的清溪河与漩溪河是华蓥市的“母亲河”,无私地润育着蓥城10余万市民。河流是城市流动的风景,“母亲河”美丽的风光吸引着市民们每日漫步、健身、垂钓、游玩等,而在这美丽的背后,离不开华蓥市“母亲河”保洁员们的辛劳,他们用多年时间默默地守护着“母亲河”的水清岸绿。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手拿着长长的竹钩子、一手拖着编织袋,整日在河道里蹚水蹒跚而行,寻觅着垃圾并一点点费力地挪进编织袋内,无论春夏秋冬,不论酷暑严寒,那醒目的橘黄色环卫衣定格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让“母亲河”变得更好
“为提高效率,并保证河道垃圾清理效果,我们划分了负责清理的区域,我们把这河流分成了几段,每个人负责的区域估计有近2公里,”城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2公里虽不长,但每天来回几十趟走下来,这也是个极费体力的活。”
“右边有个塑料袋,刚刚够着,钩住,捡起了。”在清溪河段,华蓥市河道保洁员付全菊正在河里划着小船,同事白天菊紧靠着船舷用自制的长竹钩熟练地一钩就把垃圾打捞上来,娴熟的打捞手法,默契的搭档配合,仅仅是45岁的付全菊和50岁的白天菊每天打捞河道垃圾工作的一个缩影。
他们负责清溪路社区至污水处理厂的河道段,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河道上度过。
“有位叫王修芬的河道保洁员,现在已经退休了,有次小孙女发高烧中午都没有回家,自己要求坚持到下午下班,”付全菊说,“河道里的垃圾有人们随手扔的,也有大风刮来的,只有靠不断地打捞,才能不影响河道环境。”
白天菊说:“干惯了,也不觉得不累,涨水、暴雨天就可以休息,有时候从早晨出来到晚上都得忙,有时候中午会回家,就着早上煮的冷饭,炒个小菜对付了,一年里多数时间中午不回家。”
白天菊身体并不好,尽管河道保洁员工作强度大,但老人没有因为身体的原因而放弃这份工作,支撑她的是对“母亲河”的热爱:“打小在河边长大,有感情,有责任,把卫生做好了,河里环境搞好了,比什么都强。”
每天超强度工作还是让匡尚容这位女同志有些受不了,她坐在河滩上,麻利地褪下一双长筒靴和一双短筒靴组合而成的靴子,拧干湿漉漉的袜子。
“冬天的河水寒冷刺骨,下雨就更糟糕,两双靴子套穿,可是遇上深水,袜子和裤子基本全部湿透,有些地方还没过了膝盖。”她略显无奈地说。
“如果遇到一些文明习惯不好的市民或者河岸两边住户及商贩把建筑垃圾、旧衣物、动物尸体等随手倒河边,这就让我们苦不堪言了,特别是农贸市场的河段。”
“河道垃圾的清理不同于马路上的,浸水后异常重,基本上是人工清理,我们手磨破是常事,拉不动就拖,经常是用绳子拖上河堤……
58岁的河道保洁员王素清说。
一般的清扫工具很难在河道清理中使用,他们自制了适用于河道清理的长竹钩和竹夹子。
“有些垃圾,嗒,一钩就上来,这个夹子要拿好,不然用不了多久手就要磨破。”53岁的周维芳边说着边展示着她的拿法。由于长期拿着夹子,几名保洁员的手上也是磨起了厚厚的茧子。
53岁健谈的河道保洁员周廷芳觉得,这些年的付出非常值得:“做好了本职工作,为下一代人把环境弄好了,水干净清亮了、让“母亲河”变得更好,她很开心。”
让水清岸绿环境更美
“以前,这里的河水浑浊,河面还有白色垃圾,很少有人来这里玩耍。”清溪路居委会2组居民周伯吉说。
“清溪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臭水河、污水河变得清澈了,空气变得清新了;经专家测试,目前清溪河水质已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华蓥市双河街道办事处清溪路社区的居民蒋秀全说。
“河道(含从东风路铁路桥至清溪西路无堡坎处、南至古桥小学翻板闸、清溪路至污水处理厂)共341100平方米,我们16名河道保洁员每天从早上七点一直要工作到下午近6点捞拾河面垃圾和打扫两岸清洁卫生,非常辛苦,希望大家能爱护环境,爱护河道保洁员的劳动成果,” 华蓥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已清理河道垃圾120余吨。”
目前,华蓥市按照“水安、水净、水亲、水流、水游、水城”的思路,已编制出海绵城市建设系统规划,将投入7.4亿元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突出了加强水系治理,水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一个“人水和谐、人水相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文明美丽新城即将出现在人们面前、一条清澈纯美的“母亲河”即将展现在市民眼前。
时间慢慢的走过,采访结束,秋日的阳光洒落于流水潺潺的河面,垂钓者在岸边钓鱼,市民在树荫下下棋……满脸汗水的河道保洁员们正弯着腰一点一点的捡着垃圾……
后记:河道保洁员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辛苦付出,他们顾不上休息一直不停地打捞水上垃圾,没有一丝懈怠;他们的工作非常艰辛,却对生活乐观,还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无限热爱。
本应投放到垃圾箱的垃圾却为何出现在了水面上?诚然我们的社会文明进程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如果我们多一份自觉,河道就会多一份清洁,城市就会多一份美丽。让更多的人从自己做起,并加入到文明的“啄木鸟”队伍中来,为推动文明进程做出点滴贡献,成为守望文明的志愿者。只有提高市民的自觉环保意识,才能让蓥城的天更蓝、水更清。